何補齋
何補齋

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物化(objectification)與物化(Metamorphosis)

年輕人的文章,理直氣壯,。寫個「物化」你都不懂,還要解釋,那你的程度真的太差了。

「物化」已經是常用語。尤其常出現在女性主義者的批判言詞中,說某某廣告、某某言論、某某政策、某某現象,又是將女性「物化」云云。

這邊的「物化」大概是指英文裡的「objectification」,其採用的定義可能如下:「the act of representing an abstraction as a physical thing」。或引用一下何春蕤在《色情文化與情色文化》中所說:

物化(objectification)──字面上就是「對象化」──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物化就是透過人類的組織(也就是社會分工)把某些東西當作勞動的對象,當作可以被控制、分解、操弄、改變、轉型、交換、消費、生產⋯的東西來操作。

簡單來說,就是你沒有把一個對象當成人,而當成了物。於是這個對象喪失了主體性,沒有辦法自我定義,而變成被「他人」定義的「物」。

這個名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早是出於馬克思主義的流行。認為工匠可以自我定義,有主體性;但工廠裡的工人,依附於工廠的生產線,其價值被資本家所定義,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主體性,而變成資本家手裡的「物」了。也就是說,這個工業化的過程,把人類給「物化」了。

但是「物化」作為一個傳統中文名詞,其實有超過二千年以上的歷史。

莊子《齊物論》寫到:「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 蝴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夢蝶」是很出名的典故,此處莊子所謂的「物化」,似含有一種高妙的哲學意涵在內。不過,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物化」一詞,其實已經清楚的定義為:蝴蝶由蛹變化為成蟲的過程。

宋朝詩人楊萬里寫過一首詩《道傍小憩觀物化》,詩云:「蝴蝶新生未解飛, 鬚拳粉濕睡花枝。 後來借得風光力, 不記如癡似醉時。

詩人觀察到蝴蝶脫蛹而出時,觸鬚是捲起來,而翅膀是濕的,要靠太陽光的熱能及風乾之後,才能展翅而飛。此詩頗有「格物」的理學精神在其中。

至於蝴蝶是否記得「如癡似醉時」?那就是非常詩意與哲學的提問了。

總之,「物化」一詞,在傳統的中文裡是指蝴蝶的變態、蛻變過程,英文叫作「Metamorphosis」,已經有相當久的歷史。現在將「objectification」翻譯作「物化」,流風所及,從莊子到楊萬里「Metamorphosis」的「物化」,恐怕將在現代中文裡失其脈絡,變成死文字,要註解才看的懂了。

最近讀了幾篇文章(詳細記不清,有一篇應當是傅月庵寫的),文中寫到「物化」二字,都有帶一筆說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所指的物化(objectification)。寫這些文章的算來都是老先生了,他們或許還記得莊子和楊萬里的「物化」,不補上一筆,心裡過不去。

年輕人的文章,理直氣壯。寫個「物化」你都不懂,還要解釋,那你的程度真的太差了。

想來,人老了便不合時宜,被罵也是應該。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