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内蒙古绥远之旅:呼和浩特(一)从大都到库库和屯

元明两个王朝的交替已经过去六个多世纪了,北京和呼和浩特谁才是大都真正的继承者?

公元1368年,中国的两个王朝要在这一年交替,一边是元朝在中原的最后一位君主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他所在的黄金家族征服了当时人们已知的半个世界,他本人在乱局中雄心勃勃地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这是他统治下的至正二十八年;另一边则是中国出身最卑微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属于他的洪武元年,他已经在南方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地方武装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罕见地由南向北进攻,即将开始300年的明朝统治。

七月二十八夜里,元惠宗从健德门离开大都向北方草原撤离,八月初二,明军在徐达的率领下占领大都,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结束了,开始被称为北元的时代,漠南草原变成蒙古与明朝反复冲突拉锯的地带。又过了200多年,阿勒坦汗在大青山脚下建起归化城,今天这座城成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我此次旅行要探访的第一站。

5年前的古尔邦节当天我到了乌鲁木齐,开始北疆之旅,那时候刚完成中东铁路之旅,年底还要做西康之旅,意气风发踌躇满志。5年后又是在古尔邦节出行,社会氛围却已大不相同,好在我自己状态没太大变化,这可能也是不成熟的好处,能把活跃时间拉的更长。前些天偶然看到一个讲命数的,说我是大林木福气之蛇,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一生都充满旺盛强势的活力,所有的坎坷阻碍最后都会证明是命运的庇护”,这些年确实有这种感觉,虽然很多事情都遭遇挫败阻挠,但又似一种不伤筋骨的包裹。

我乘坐的北京开往呼和浩特的火车从西直门旁的北站出发,1969年北京地铁二号线施工,西直门城楼被拆除,工人们发现瓮城地基下面还有另一座城门,就是元大都的和义门。

明军攻克元大都后,为了防止元军反攻,同时出于礼制要让大都的城市规模小于南京,徐达下令拆除大都北城墙并后退五里修筑新城墙,把北面的城区几乎全部推平用于防御缓冲。后来明朝正统皇帝下令建造北京九门城楼,之前元大都的城墙是夯土墙,外面没有包石砖,土墙容易被雨水冲塌,雨天需要用苇席覆盖城墙,北京草厂胡同曾经就是制作苇席的地方,明朝在修建西直门的时候就利用和义门原有的结构,将原来的瓮城压在新瓮城下面。

650多年前元朝君主从大都北门健德门离开,而我这次要从西门和义门离开,2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了呼和浩特东站。在我出行前北京正在经历潮湿闷热的天气,呼和浩特此时干燥清爽,发源于草原的政权由于迁徙习惯往往会设置几座都城,君主所在的城就是首都,辽国设五京有四时捺钵制度,金国基本沿袭辽国的设置,元朝君主则每年往返于大都和上都之间,四月前往上都避暑,九月秋凉返回,这种生活方式非常舒适值得效仿。

很多城市的高铁站远离主城区,但呼和浩特东站位置并不偏远,下火车就是地铁站。我留意到这条地铁线的终点是机场,也叫坝堰,这是个有意思的称呼,坝堰既没有坝也没有堰,这个词和巴彦、巴颜、巴音、白云一样都是蒙古语中“富饶”的音译,作为人名就是蒙古历史中经常出现的伯颜,忽必烈的丞相就叫这个名字。呼和浩特这座机场被称为白塔机场,白塔指的是机场附近有一座辽代的万部华严经塔,在机场东边还有一座1921年修建的白塔火车站旧址,曾经是平绥铁路上的一站,1970年代路线改变后车站就不再使用了。

我在呼和浩特住在清真大寺旁边,附近是呼和浩特美食最集中的街区,生活氛围也相对比较传统,很适合游客居住。今天的呼和浩特是历史上两座城融合在一起的双子城形态,现在已经很难直观识别,只能通过一些街道走向和历史遗迹摸索出两座城市各自独立的形态。

1575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和妻子在大青山脚下建造了库库和屯城,明朝政府赐名为归化城。虽然一些历史记载中认为归化城是仿照元大都的样式修建,是蒙古人对自己失去的大都的执念,但最初的归化城其实很小,只有南北两座城门,直到清朝康熙时期才进行大规模扩建。与旧城归化城对应的新城绥远城在清朝乾隆时期建成,在距离归化城东北5里的地方,是一座八旗驻防满城,这样归化城与绥远城的民用-军用双子城形态形成了。

这两座城市在名义上合为一体要到清朝结束之后的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将两城合称为归绥县,第二年设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绥远省成立,归绥成为省会,第一任绥远省主席是徐永昌,1945年正是他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在日本入侵中国时期,归绥市被日本支持的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改为厚和特别市,二战结束后恢复归绥的称呼,1954年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这座城市作为首府从此称为呼和浩特。

为了让两座城在结构上也合为一体,从100年前就开始建设两城中间的部分,1921年修建了连接两城的主干道,就是现在的中山路,今天看地图能发现这条很显眼的东北-西南方向的道路。也是在这一年平绥铁路通车,铁路沿着绥远城北城墙呈东西方向,在废弃的清军校场旁修建了归绥站,今天这座火车站周围人流拥挤热闹,但在当时距离归化城比较远,所以另外修了一条通往火车站的路,就是现在的锡林郭勒北路。

直到上世纪60、70年代,两座城之间的部分依然比较荒凉,有很多棚户区、城中村、湿地,在老的鸟瞰图中能辨识出两片独立紧凑的城区和中间相对稀疏的部分,后来大建设将两片城区完全融合在一起,今天从道路结构上还看出两片城区的少许差异,归化城的街道相对自由曲折一些,绥远城的街道则是规划整齐四四方方。

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北京的人,来到呼和浩特让我带着一个思考,元明两个王朝的交替已经过去六个多世纪了,北京和呼和浩特谁才是大都真正的继承者?这让我带着历史想象走进归化城里。

清真大寺对面是曾经旧城北门的位置,但这里现在并没有城门,归化城四面城门都已经消失了。1921年平绥铁路修建到归绥后,出于交通便利考虑,当时的绥远特别区都统马福祥下令拆除归化城的南门、东门和西门,只有北门保留下来。1930年代在原本的北门城楼楼顶上加了一座小型钟楼,很多绥远城老照片中都会看到这座地标建筑,然而1958年北城门也被拆除,但旧城北门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公交车也还有这一站。也许是为了旅游发展,呼和浩特后来建设塞上老街的时候,在最西端仿照北城门复建了一座新的城门。

我穿过想象中的北门走进归化城,从北门一路向南是曾经归化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周边旗上牧民来城里贸易采购的地方,过去两旁有大量的绸缎店、洋货店、药材店、茶叶店等等,还有很多老字号餐馆,之后随着铁路开通很多外地商人也来到这里开设了钟表店、眼镜店、西药房、照相馆等新式店铺,建国之后城区改造拓宽了道路,但很多老建筑也被拆除了。

1908年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曾经到过归化城,巧的是他来到这里也是在7月份,在马达汉的记录中写道,“归化城的城墙并不引人注目,如果没有城门和连着城门的街道的话,即使穿城而过也发现不了归化城的存在。这座小小的城市现在已向各个方向扩展,但主要是往南扩展。城墙本身显然已不再作为防御工事,因为紧靠城墙的内外两面已建起了许多房子。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城墙上走动。城区内没有兵营,官员府邸,如道台衙门也都在城外”。

马达汉留意到归化城繁荣的商业,他记录城里店铺数量多达5000家,有40家销售中国东部或外国商品,其他都是出售当地产品的商店,17、18家钱庄看上去生意还过得去,中国东部的商行(主要是外国商行)在这里开办了十来家代理行,天津人在这里建了十来座大库房,用以贮存转运货物。马达汉总结归化城是周围蒙古地区所需货物的储存地,也是北京、天津与肃北、新疆之间的交通枢纽。

在前往大召的路上,我看着地图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归化城是“仿拟失陷之大都起造”,那么城里的宫殿在哪里?元大都以皇宫为核心,今天皇宫遗址被压在故宫和景山下面,然而在归化城里我却找不到宫殿,似乎是以大召为核心。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之后几天的旅行,直到快离开的时候才听当地人说这座城里曾经有一座丹府,应该就是我想找的宫殿,在从旧城北门前往大召的大北街西边曾经有一条大厅巷,丹府就在那里,但1979年之后被拆除了。

丹府和阿勒坦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叫丹府?这些问题的答案涉及当地人给我介绍呼和浩特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土默特,也就是阿勒坦汗所在的部落,这个词贯穿了归化城包括整个呼和浩特的历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