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德 | Fred Jame
傅瑞德 | Fred Jame

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技術上來說,這是很多譯者都會犯的錯

許多中文書譯者會把「technically」這個常出現在文章中的字,直接統一翻譯成「技術上的」,引起了翻譯專業人士的批評,認為這個字「打敗了台灣學術界」。這個字(和一些其他類似的字)之所以會讓這麼多人犯錯,還是有它的道理在,所以就讓也幹這行很久的我來分析看看吧。
Photo by Etienne Girardet on Unsplash<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丁連財老師在〈一個英文字 technically 打敗台灣學術界 教育界 翻譯界 出版界〉這篇文章中提到:

在台灣的人文與社會學科書籍中,只要出現 technically 這個字,包準十譯九錯,譯者的英文程度不到英語系國家的中學水準。

technically 常被台灣譯者(即使是教授學者與博碩士以及譯作數十本或上百本者) 譯為『技術上』、『就技術而言』。

文中並舉出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台灣出版界對於「technically = 技術上」這個翻法的浮濫使用;或者應該說對於翻譯方式的僵化思考,而這個字的用法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講「打敗」是誇張了一點,但「技術上來說」這個反映了許多譯者直覺翻譯、懶得深入理解內容、懶得依照情境變換用語的問題。

問題出在哪裡?

當然你也可以怪罪因為翻譯酬勞太低、而且反正大多數業主也沒意見,所以何苦花多餘的心思去想,只要「照著方兒炒菜」就好了,不是嗎?

是,也不是。大多數的案件(包括翻譯)都是以「業主沒意見」為工作上的(而非學術上的)最高原則;有時候花了心思換個姿勢,反而會被業主問「原文不是說『技術上』嗎?為什麼要翻成『實質上』?」,後來只好抓抓頭改回去。

(從前我曾經提過,在技術產品的英文文案工作上,曾經碰過因為窗口的上司說「我看不懂」而被打槍的案例。你看不懂要去怪你的國中老師啊。XD)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近年出版界大量採用低品質的對岸譯稿;對岸的翻譯風氣普遍(當然不是所有人,高手也很多)採用「直觀翻譯」,用白話說就是名詞「照字面翻」,不太會去思考語意背景,例如「面向對象」這種水泥腦翻法就是其中的典型。

這種風氣除了思維方式不同之外,酬勞不高應該也多少有些關係吧。

最後一個問題來源就是機器翻譯。目前的機器翻譯多半都是「一對一」的對應方式;如果原文是「technically」,結果就是毫無意外的「技術上」,幾乎不會有第二種答案。

因為目前的(技術上必須強調「目前的」)機器不太會去「理解」上下文(頂多做到「分析」,但這是兩回事)。如果偶爾有不同的結果出現,多半是因為先前有佛心人類譯者餵給它不同的答案,所以列出來給你參考而已;但你應該不會看到餵給它「Technically,……(後文)」之後,直接吐出「實質上……」給你的翻譯引擎。

其實沒有那麼難

前面提到,譯者不想多花額外的的腦筋去想,我說「是,也不是」;所謂「不是」,是因為對於有經驗、或是訓練有素的譯者來說,換個字是幾乎不需要多花腦筋的。

只要你讀懂後文的意思,用「實質上/法理上/在這種狀況下……」來取代「技術上」,應該不會多花你0.000000001毫秒的心思;如果會多花心思,通常是會用在「讀懂後文」上,而不是選其他的講法上。

但許多譯者在工作時是「線性運作」的。當他們看到一個以「Technically」開頭的句子時,通常不會先去讀後面說什麼,再回來決定這個字要怎麼翻;而是先以最直覺的方式翻了這個字,再去看看後面說什麼,之後也不會再回來改這個「技術上沒翻錯」的字。

解決的方法

所以,如果要改變這個狀況,有幾種可能性:

  1. 譯者要提升自己的功力和語彙:從前也提過,我過去在測試編輯的時候,方法之一是要求對方當場講出某個形容詞的五個同義詞;例如我出題「美麗」,你就要能很快的想出五個對應的變化說法。
  2. 改變翻譯習慣:在處理比較需要講究語意的作品時,先把整個句子讀完,再回來思考怎麼翻譯、以及選擇用語。一開始這樣做確實會比較累,但習慣之後就不會差太多。或許碰到比較深的句子時要多想一下,但你用「直覺翻法」來翻也不會比較快。
  3. 不要太依賴機器翻譯:機器翻譯可以用,但只能當作用來節省時間的參考;在得到機翻的結果之後,自己還是要讀一遍、再進行必要的潤飾和改寫。
  4. 不要染上對岸翻譯的壞習慣:前面提過的一些對岸常見翻譯方式,在那邊或許稀鬆平常、甚至讀者都已經發展出自己腦補的工人智慧能力,不那麼在乎翻譯品質,但那並不是值得效法的作法。有些譯者或許較晚入行、或是對岸的東西讀太多,也染上了「那樣翻就好」的態度、甚至整個思維都已經被同化,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順帶一提

不過話又說回來,還有兩個地方也是值得稍微檢討一下的:

1.

有時候譯文的貧乏,並不完全是譯者的問題,有時候是原文作者自己的貧乏。以引文中舉的例子,在指責譯者只會直覺翻譯「technically」這個字之前,不妨也要問問原文作者,怎麼不會自己換幾個說法來講?

我之前曾經舉過Apple在產品發表會上「從頭到尾一直amazing」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之一,可能是為了加深觀眾「產品很amazing」的腦中烙印,所以有它行銷上的目的;但這就苦了需要把它翻譯成其他語言的人:你要從頭到尾都翻成「驚人」,還是要每次換個方式講?

在英文中,確實有些字有很多意思,所以每次出現可能意義都不同;而單詞意義相對固定的中文如果照著走,就會顯得無聊、偷懶、沒變化。所以譯者該冒著挨罵的風險跟著走,還是該「自作聰明」換個口味?

這就是有時候「譯者比作者累」的地方;除了最好成依照語境變換原文的單調用語之外,有時候原文隨便提一個典故(甚至只用了一個斜體字代表),負責的譯者就得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把意思查出來,解釋給讀者聽。

(不過同樣的,如果有外國人翻譯我這篇文章,「上窮碧落下黃泉」也可能把他們搞死。)

2.

從編輯的角度來說,丁老師原文也有些不太OK的地方:標題用空格取代標點符號、第一層就用雙引號、文章中全半形符號混用等等。不過隔行如隔山,講到這個程度應該算是吹毛求疵了了吧。

最後還是要聲明一下,我自己當然也會犯一些翻譯錯誤,只是應該不會太低級、或是太對岸風格;寫這篇純粹就案例論案例,沒有抬槓或吹捧的意思。(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