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院从菡
凤凰院从菡

《入殮師》再映

人生,雖有遺憾,但值得

《挪威的森林》里寫道:「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但出於求生的本能,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是無法抹去的。

有一類人的存在,卻能安靜溫柔的平息這份恐懼,讓死亡變得溫暖,讓生命變得深刻,他們,就是送走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的入殮師。

「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

而我們,便在體會生死之間,更能思考人生的意義——在這場漫長的告別中,我們如何經歷遺憾,卻仍更好的活著。

很多夢想,被生活打敗,大概人到中年都會明白,夢想與現實的拉扯,從不會放過誰。成年人的世界里,現實多殘酷,夢想就多奢侈。

若非生活所迫,誰願意妥協自己的才華為錢所限,誰願意把夢想賣了換成柴米油鹽。在賣掉琴的那一刻,大悟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不再期待人生的波瀾。當一個人知道什麼是生活,他似乎便可以接受任何一種生活。

對愛人,對家人,對親人,我們在平時總是難以恰如其分的表達愛意。所以在真正告別的那一刻,才會生出無數留戀、愧疚、感激和遺憾。別讓所有愛,失去後才明白珍惜。眼前的人,才是此生的彌足珍貴。

活人哪能真正的感受死亡呢?人們對於死亡,總有天然的厭惡和畏懼。生命都有自然規律,既要尊重生的慾望,也要敬畏死的尊嚴,當我們把死亡作為避諱時,必然也無法坦然面對生活。所以,不費一言一語,只要見過入殮師認真工作的模樣,便能深刻體會到人對於人生的終極關懷。

很多時候,偏見、固執和狹隘,總讓我們對並不瞭解的事妄下評斷,也總能令我們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要求別人。卻忘了,一個人選擇的人生,不是用來取悅任何人的。

就算是為了最愛的人,也不應該妥協太多。今後的日子,哪怕特立獨行,哪怕難覓知音,你認為值得,就值得。作為外人,如果不能感同身受,至少應該保持尊重和理解,眼中少一些標籤,口中少一些妄言,心中多一些慈悲。

在我們的人生教育中,似乎沒有學過「告別」這一課,大多數的體會,來自於被動的接受。隨著年歲的增長,終於懂了,人生中有太多告別,與夢想,與愛人,與情感,甚至與過去的自己。在一次次告別中,我們有著遺憾的失落,但更應該重燃起對今後生活的希望與勇氣。因為在這場向死而生、結局注定的人生旅程中,為夢想的掙扎,對愛人的感恩,為情感的付出,與自己的和解,都是我們的收穫與遺憾,都讓我們人生如此豐富而完整。這樣認真活過,才能在最後一刻,無悔地與世界告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