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思
陶樂思

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樂思展館珍貴館藏:一段悲壯的香港歷史

之前介紹過 @movistoryhk 的三篇香港歷史書寫,由香港淪陷寫到重光。在那三年零八個月的艱難歲月中,原來有一段悲壯的歷史非常值得香港人知道、謹記,以及透過了解過去的那段事蹟,在當下的亂世中獲得一點亮光。這篇作品題為《【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香港重光之路:戰俘營的抵抗運動|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戰俘營|英軍服務團|筷子行動|香港重光》。在開始介紹這段歷史之前,作者這樣寫道:

「有時候,好多人都以為一場戰爭的終結

就代表著反抗徹底地失敗,而選擇放棄

但其實,一場真正的反抗運動

並不會以一場戰爭的失敗而畫上句號

而是會一直持續不斷

而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中

無論是被囚禁的戰俘,還是逃出香港的士兵

都並沒有放棄香港重光的希望」

這篇作品記述了當時的一個營救戰俘行動,叫做「筷子行動」。這場地下行動不但有軍官、士兵的參與,連普通的貨車司機也盡一分力。可惜,現實世界很多抵抗行動,不論地上抑或地下,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風險極高,失敗率也極高的。「筷子行動」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很多涉事者都遭到處決。以下就是文宗提及的幾個在這場行動中遭到處決的人物:

「參謀長紐臨上校(1889-1943)

皇家蘇格蘭營的霍德上尉(1918-1943)

拉吉普營的印軍上尉安沙里(1916-1943)」

若大家把這三個人的去世年份減去出生年份,就會知道他們死時真的還很年輕。第二和第三位死時更只有二十多歲。我想,若這兒是臉書的話,很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摁「慘慘」。可是,我介紹這篇歷史作品,是希望讀者不要停留在悲慘、恐懼的情緒中裹足不前。其中一名慷慨就義的印軍上尉安沙里臨終前這樣說:「人終需一死,很多人因病離世,承受揮之不去的痛楚。我們會堅強而健康地死去,全為信念,不作叛徒,高貴地為國捐軀。我們如今避不過敵人的劍了,但無人應流淚或抱憾,我們要含笑面對敵人,勇敢地命赴黃泉。」

前文說過,希望我們從前人的事蹟,找回在當下面對亂世的亮光。其實亮光並不在一次行動的勝利帶來的大快人心,而是前人面對危險時對生死的態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作者的香港歷史書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