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聖女的秘密》:在教會逃避神

威脅與庇護

(劇透)一所寧靜的修女院,突然闖進了一個不務正業的男人,難免令人感到威脅。這個男人叫艾力,其實是來尋親的;他的妹妹艾瑪即將在這裡宣誓成為修女 — — 正因如此,艾瑪更感不安。艾力是家裡的不肖子,曾因醉駕之罪入獄,最近才獲釋。他來這裡向艾瑪分一份亡父親的遺產,但艾瑪已把那筆錢奉獻給修院。

這齣電影《聖女的秘密》(The Great Silence)以心理驚慄的類型風格探討寛恕與悔改之難。艾力其實不是真止的威脅,只是一個觸發點:他令艾瑪回想起早已壓抑進意識深層的秘密。恐懼不安的源頭,其實是艾瑪自己。她以為隱居修女院便可帶來平安與救贖,其實沒那麼簡單。

誰不寬恕誰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馬太福音25章23–24節)

艾瑪要委身予基督的第一個難關,顯然是要她原諒兄長艾力。她怨恨艾力當年醉酒駕駛,意外害死了幼弟。但現在重現眼前的艾力並沒有悔改的樣子,反而咄咄逼人地要求瓜分父親的遺產。艾瑪只想盡快擺脫他,不惜偷走自己奉獻給教會的錢,打發對方離開。

她越想投身於信仰尋求真道(真的嗎?),便偏離這道更遠。

艾力離開了又回頭,不滿艾瑪只管打發他走。情急之下,艾瑪更作了假見證,誣指艾力偷走修會的錢。

艾瑪的原意是在修院女尋求內心平安,放下前塵舊事,卻弄巧反拙,在罪債中越陷越深。因為她要原諒的,其實不是艾力,而是她自己。因為她才是當年在交通意外中害死幼弟的人,艾力為她頂罪。只是這創傷太深太重,扭曲了艾瑪的記憶,她漸漸以為艾力真是那個要負責的人。艾力其實像耶穌一樣,是個代罪羔羊。但他不像耶穌般轉化而超越,只是在喪親的痛苦中難以自拔,沉醉於酒中。

電影有些場面拍得像鬼故事一般,幼弟的身影於修院中隱約閃現,失修的修院不再是避難所,而是彷如鬧鬼之處。在這裡,神聖空間轉變為內心幽暗的空間投射,「鬼」是已然未然的舊債或罪咎,是被壓抑復回歸之物。艾瑪最怨恨的其實不是艾力,而是她自己。在艾力與她直接衝突之前,觀眾已看到她不斷自殘,也就是她被「忘記」的內咎浮現的徵兆。自殘不是苦修,只是傷害;也許是自我懲罰,也許是以肉體的痛轉移內心深處的痛。

艾瑪要委身信仰,得到基督的救贖,不單要與她的弟兄和好,也要跟自己和好。主禱文有這一句「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而那個「人」其實也包括自己。可以說,艾瑪不能寬恕艾力,因為她無法寬恕自己。她無法寬恕自己,其實也是拒絕上帝的寬恕。因為害死幼弟的內疚與痛苦太難以令人承受,從讓艾力頂罪到加入修院,她都只是在逃避。但人要接受上帝的寬恕,便先要悔改,而悔改便需要人面對自己的債。

艾力的確是艾瑪信仰之路的一個考驗,但他其實不是妹妹委身基督的障礙,更像是被上帝差派來的天使,叫艾瑪重新面對自己。這令人想起波蘭導演奇基洛夫斯基的電視劇《十誡》系列中的「第八誡」:一個從美國來的猶太女子來波蘭探訪一位女教授,勾起前塵舊事。教授在二戰時,曾經與她的丈夫拒絕宣稱為一個猶太女孩的教父母並給予庇護。教授眼前的猶太女子就是當年的女孩,而她的來臨給了教授一個機會處理壓在心底多年的愧疚。

誰才是浪子

艾力最初出現的時候,就像《聖經》裡離家的浪子,只是他不像那個回頭悔改的人。這齣電影確是有關「浪子回家」的,但誰是當中的浪子?回哪個家?

艾瑪本以為修院是她最後的歸宿,一個給予蔭庇與平安的屬靈之家。反諷的是,正因她以修院為避難所,她所逃避的包括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罪債,以及上帝。艾瑪才是那個浪子,修院並不是她需要回的那個家。她以為當上修女便可了割斷前塵往事,其實不然。宗教這個避難所,並非讓人逃避 — — 而是要人面對 — — 罪債。只是人不須獨力承擔那罪,因為基督已為人承擔了。

修院禮堂因日久失修,雨水混合了鐵鏽,如血般滴在艾瑪臉上。看來是駭人的惡兆,其實也是一個信號,提醒人耶穌流血是要洗淨人的罪。然而浪子須先回家。艾瑪要回的那個家,是她的內心暗角,也是她的家人所在。她要承認自己的過犯,回老家找到艾力,與他和好。

見山又是山。最後艾瑪回到修女院。她準備好回家了。

[原載於《時代論壇》1865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