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Tsai
ErwinTsai

1985年生,台灣人 2019年11月開始嘗試創作的生涯,練習每日創作1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本希望可以持續一年,看看會發生什麼改變。 雖然只做到了三個月,但自己確實感受到變化,那是文字的靈魂在內心已萌芽。

拍桌子、丟東西、打拔拔,對兩歲半的女兒暴力省思


挫折就拍桌子、得不到的玩具不交給你轉頭丟出去、不喜歡的小朋友靠近或者拿玩具就揮手打臉、喜歡打拔拔,然後偶爾可能還會把氣出在自己身上打自己的臉。

這些,是快到3歲的女兒會表現出來的,所觀察到的「暴力傾向」。

即使覺得孩子還小,有些狀況無傷大雅,但若是女兒的行為超出自己的理解範圍時,忍耐的底線難免失控越過,每個家庭和個體的狀況皆有差異,即便能獲取書本上的知識或者他人的意見都是有很大的幫助,但卻無法每個細節都能拿來定義跟套用,比如越來越嚴重的暴力行為就是我自己不知道如何處理的狀況,尤其女兒會打自己,雖然不至於會有傷害程度,但我擔心這是一個警訊,是不是在教養的過程中有甚麼樣的事件讓她不正常的用這種手段來發洩情緒、或者吸引關注?

攻擊是先天的求生能力

根據專家的定義,無論是打人、侮辱、謾罵、或者丟東西,都是屬於暴力行為的一部分,攻擊行為是先天的求生能力,不管男生女生都一樣會有,早期的人類就是需樣這樣的演化來應對生存上的危險,那是一種恐懼的衍生反應,我們也都因為恐懼受到傷害而很正常的必須武裝自己,甚至使用手段驅逐威脅,表達不滿

那會有那樣的行為本質上都應該屬於正常反應,生氣是很正常的,挫折也是很正常的,只不過丟完東西、拍完桌子,打完自己、尖叫完,我究竟該如何告訴你這樣很正常,但別過度?抑或是陪孩子度過這段波瀾就好,不用太刻意的想要置入甚麼東西?

情緒管理

在《可以把他塞回肚子嗎?》一書的作者 Katja and Danielle說,幼童的理性控制中樞「認知大腦」非常不成熟,大人遇到挫折懂得思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而對於六歲前的孩子,則無法可靠的依賴像大人這樣的基本情緒控制能力。

當孩子不順心的當下,要求他們理性思考事情對錯甚麼,是一件非常不理性的事情。

情緒大腦一掌控孩子,語言就像耳邊風,完全進不去孩子的耳朵(大人不也是如此?遑論小孩?),必須善用「非語言」的方式,諸如肢體接觸(擁抱)、臉部表情、語調、肢體動作等,讓孩子解讀和溝通(大人也一樣如此)。

理解這樣的事實對於我們在面對女兒的失控行為時,有很大的幫助,「比較」不會在當下覺得孩子怎麼這麼「番」,而父母越是能表達自己的理性行為,孩子就更能從父母的身教中學習到典範。

但,道理終究需要人還能在思考的時候發揮作用,而就和每一種精神一樣,熱情、興奮、忍耐、妥協等終有底限,都是有限資源,一旦接收到的刺激超越了父母的警戒區域,原始的情緒大腦必定接管行為,只會想要責罵、強迫、甚至處罰孩子。

我就是比你大,你敢不聽我的?

即使在我們家,也是不乏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尤其媽咪睡眠不足,家事做不完,爸爸連續上班太多天時,我常常就會懊悔因為不在母女身邊,只能從電話裡聽著媽咪事後對我訴說著和女兒互相傷害。

女兒是我和老婆的鏡子,是不能逃避的模樣

有了小公主介入了我和老婆的兩人生活以後,才漸漸發現做為父母自己本身也有著不少的管理和情緒缺陷。挑去對於育兒應該有的認知和心態之後,大部分還是回歸到自己本身有沒有管理自己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因為即便知道孩子的成長進度有限,往往還是落入後悔還罪惡感的反覆劇情,我們沒有能力時,根本也不可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孩子在長大,爸爸媽媽也要一起長大。

不要抗拒情緒,探究情緒底下的原因能有效緩解,並幫助孩子一起認識情緒。

情緒的教育,我們都很缺乏,應該從孩子有認知能力時就開始好好學習培養,而從小未曾接觸任何這方面訊息的父母,為了建立孩子一輩子管理自我的特質,也要開始好好的檢視自己,不斷的練習觀察自己的情緒,並且管理它,採用適當的發洩管道,讓孩子也一起學習。

女兒現在已經學會在不高興的時候說「阿莎 mad」、「阿莎 not fine」,只不過希望她說出為什麼難過時,不曉得是受限於詞彙不更多抑或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可以表達自己的心情是很棒的,當然也是因為媽咪平常在家就算生氣也會好好告訴她為什麼生氣,讓她知道生氣的時候應該甚麼樣反應和處理。

切勿以暴制暴

受不了孩子的不受控,很多人會直接告訴我他們的處理方式,也都尊重彼此帶孩子的立場和方法,畢竟影響孩子最大的,終究是朝夕相處的爸爸和媽媽。

對我和我老婆而言,恐懼和威嚇是最後的手段,因為以暴制暴等於是在告訴孩子可以用暴力解決問題;而以權力壓制行為也是在告訴孩子服從至上

對外向的孩子而言,屈服在父母的權力關係下容易將這種關係衍生到對他人同儕身上;而對於內向的孩子而言則容易變成強權的受害者,也就是被霸凌的對象。暴力可以很快速的解決問題,是我們原始的本能,也是孩子的先天條件,卻也正是大人們必須選擇理性解決問題的理由。過程一定比較辛苦,甚至總是會被認為「寵」小孩,但我不認為除了在管教的便利之下,階級關係還有甚麼對孩子未來甚至親子關係有益的用處。

隨著年齡漸漸長大,同理心也將在三歲之後漸漸開始發展,使用暴力之後盡量和孩子溝通表達父母的或他人的感受,即便真的父母或別人生氣了,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生氣。此外,嚴肅的對待每一次的暴力行為,不能因為暴力導致的後果輕微而使得教養態度有所差別,一致性溫柔而堅決的原則是大人很缺乏的紀律,但卻是小孩最明確的引導方式。

情緒是我們的一部分,暴力是很原始的發洩管道,而父母對孩子最重要的是「身教」。

2019.12.4
寫於台東自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