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
山地

山地,前Breakazine總編,做咗十年了,後轉試做新project,2019年跟友人一起創辦「創傷同學會」,2021年下半年,見時勢太惡,想由ABC起重新學做人,每星期迫自己看一本書。

F for Fusion of Horizons

假如在這時代,F for Faith的話,我想說,F for Fusion of Horizons就更「實底」,因為信之實底,建基在祂愛的承載,叫我們能憑信前行,是在共融中與祂視野及生命的融合。

在Facebook問朋友,這個時代,F的關鍵字是什麼?

建議Faith的最多;在Faith之下,有人還建議把Fact和 Fate一併來個比較,曉有意思。在未來難以預見的今天,我們仗賴什麼過活?Fact、Fate還是Faith?

大概我們會想起,希伯來書「信是所望之事之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說Faith是不憑眼見的Fact,超越今生的Fate。我無意理念一番,然後就鼓勵大家憑信活在當下;倒想談談另外三個F字 ——F__K、Fear、Fusion of Horizon。

第一個F,這兩年香港人掛在口邊的粗口,荒謬之事的實底,醜陋之人最確切的形容,心神領會了,不詳談。

第二個F,是Faith的相反詞。過去,Faith很輕,因為Fear很陌生。在全球最安全的城巿,凡事講事實、依程序、訴諸理性,醒目的香港人,既掌握資訊及資源,也懂未雨繆謀,除了生老病死外,命運幾乎在我手。在這樣的世界,我們不需什麼強大的信念,也可平安度日,天天感謝神。倒是這兩年,世界急速反轉,恐懼從未如此迫近,才發現自己對「所望之事之冇底」。

不諱言,去年疫症期間,曾有一段徬徨的日子,上網狂聽關於未來預言,什麼印度神童,什麼未來人,甚至裝了個易經的app,看特朗普能否當選。也不諱言,因著恐懼,我有點沉鬱,懷疑人生,也質疑所信。

尤幸,在去年的秋天起,我發現第三個F,Fusion of Horizons,在恐懼彌漫之日,叫Faith能更「實底」的方法。

Fusion of Horizons,「視域的融合」,是詮釋學大師伽達默(Gadamer)所創的理念,他視詮釋為理解的藝術,而真正的理解是需要透過「對話」來進行。就如你在看文章或討論問題,你既存的視域,在與對方的交流中而擴闊,兩者融合,或說經歷到觀點轉化,對世界有新的理解,眼睛明亮了。

攝於城寨

第一次聽到這關鍵字,在教會的查經日,去年秋天讀「依納爵靈修」再進深了解。導師之所以提出此理念,在於「視域的融合」之難。問題不在於理解的對象,而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因著成長背景、傳統、規限而充滿偏見,學術一點來說,就是有「先在結構」的限制。假如,這「先在結構」牢固,我們就「食古不化」、「冥頑不靈」,用信徒的用語,就是「硬心」;要做到視點融合,就要開放自己,承認自己的限制,讓他者的觀點走進自己的世界中,搖撼我們既有的先在結構,以一種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對方,用信徒的用語,就是「生命更新」。

這種對話,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過程,置身於對方觀點中,或是把對方帶進自己世界中。學「依納爵靈修」,這是學習與神進行這種「對話」。透過默觀基督一生,看見祂這個人,也在與祂互動中,從祂的視點中,看見自己,與神「共融」。這種融合,超越視域而進到生命。

我無法描述這種「生命共融」,只想說,共融之所以發生,在於發現祂的眼神中,充滿叫人溶化的愛情,並非過去以為的高不可攀又強人所難的形象,叫人放下防衛,訴說心中的愛與懼。何竟,許多信徒,信主多年,也不曾跟主有這種融合?沒有這種融合,信心從何說起?

假如在這時代,F for Faith的話,我想說,F for Fusion of Horizons就更「實底」,因為信之實底,建基在祂愛的承載,叫我們能憑信前行,是在共融中與祂視野及生命的融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