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讀PopRead
眾讀PopRead

簡單物質,豐富生活 經常閱讀,恆常思考

語言不只開口說話|《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

了解不同語言,能學到不同的思考面向。

應該有人玩過測顏色敏感度的小遊戲,沒有的話這裡附上一個:https://timepaz.com/EyeTest/ ,可以先玩玩,再來看文章。網站不會自動跑掉,怕跑掉的話歡迎追蹤。

玩完了吧?表現如何?教你一個小技巧,可以拿到高分,就是玩的時候離螢幕遠一點,擴大視幅,還有……好像扯遠了,拉回來。你能說出剛才看過顏色的名稱嗎?我可說不出來,但我能分出來顏色之間的分別。

很多人能分出不同顏色的差別,比如深綠色和淺綠色,但有多深,有多淺,卻說不出來,你能說出羅羅亞.索隆的頭有多綠嗎?我說不出。有設計經驗的大概都聽過「Pantone」,那是顏色的編碼系統,每個顏色都有編碼,有超過九千七百個顏色編號(你可以用Pantone找出索隆的頭有多綠),應該沒有一個言語多這麽多形容顏色的字吧?有的語言形容顏色的字詞比較多,有的相對比較少,有時候少到用幾個字來形容所有顏色。《荷馬史詩》裡就是這樣。沒有字詞,不代表對相關事物沒有概念。

顏色或許有點陌生,說吃吧。《史記‧酈生賈陸列傳》就出現「民以食為天」,可見對食的重視。從對食物的烹調用字也能反映這一點,查了一下維基百科上「烹飪」條目,烹煮方式分為油、水、汽及其他四類,共有30個動詞。有不少是大家常常看到或聽到的字,包括炒(可細分為熬、燜、燒等五種)、煎、炸、涮、煮、燉、蒸、滷、烤、薰、醃、拌等。廚師未必知道這些字詞,但無礙他運用這些烹煮方式,煮出美味的紅燒豆腐、炒白菜、煎素餃等美味素食。看到這裡應該猜到我是吃素的吧?

如果要把各種烹煮用字轉成英文,可難了,英語沒有30個完全對應的用字。(我向英語老師求證過,他說他想不到,或許是我跟他孤陋寡聞,知情人士歡迎指正),但要解釋也不難。一個新概念可以透過進入到一個語言中,中文裡原本沒有葡萄,那是從西域來的,到了現代也加了火車、沙發、巴士等詞。日文裡也有大量的外來語。一門語言一直在轉變,無論是從外來語,還是因應社會發展出現新字

對很多人來講,用母語來學一門新語言,難處在於「不對應」。除了字詞、概念,還有語言系統。

每個語言都有一套系統,彼此之間可以很不同。學英文之時,被「時態」這東西玩死,吃是eat,吃了是ate,還有eaten,不同時間點吃東西要用不同的字,中文裡可沒有這要求。吃晚餐是eat dinner,吃完晚餐是ate dinner還是have eaten dinner,還有had have eaten dinner,完全搞不懂。另外一個很難適應的是「代名詞」Pronoun,中文基本上只有你、我、他、它、牠、他們,英文呢?媽的,「我」的英文有 I, me, myself, 「我的」還要分my跟mine,當年要記東西真的很痛苦。

學日文時最驚訝的是可以沒有主詞和受詞。當年打算跟心儀的女生告白,知道她喜歡日本文化,打算把「我喜歡你」的日文記起來,再跟她說。一查之下,發現日文的「我喜歡你」只有「好き」。What?變成中文只剩下喜歡,問了會日文的朋友,表示日文的我喜歡你就是「好き」。

還有德文裡的東西有分陽性(der)、中性(das)和陰性(die,不是英文的die)。男生是陽性,女生是陰性,很容易懂。請問窗戶呢?「幹,誰知道窗戶是陽還是陰啊?誰管它是陽還是陰。」答案是會講德語的人都知道。他們知不知道為什麽窗戶是中性?我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

用什麽語言說話,就要滿足該語言的系統,否則就會變得奇奇怪怪。比如「中式英語」(很多人的毛病),見過有人想用英文罵「幹」,直接講「Do」,笑死,他想說不要笑我,說成「Don’t laugh I 」我忍住了。

不同語言中有強調講話時需要具備什麽元素。中英文要有主詞、受詞、日文不強調(不是沒有),德語有陽性、陰性、中性,中日文裡沒有強調。分享書中提到一個蠻有趣的語言:馬策斯語。

馬策斯族住在亞馬遜河支流,賈賈瓦里河的熱帶雨林裡,講完也不知道在哪裡吧?不用覺得失落,我也不知道在哪裡。馬策斯族使用的馬策斯語有一大特色:陳述事情時必須清楚指出時間。馬策斯語中有三種時態:

最近:大約一個月以前;
較久遠:一個月到五十年以前;
非常久遠:超過五十年之前;

說話時還要以「據實性」為基礎,就是要指出從哪裡得知,以「有人走過去」為例,是

個人經驗:你親眼看到有人走過去;
從證據得出來
:看到沙地上有腳印;
臆測
:每天都是同一時間有人經過;
從別人聽到
:你鄰居告訴你,他看到有人走過去;

如果用錯據實性,所說的話就會成為謊言。

問一位馬策斯人有多少位妻子,除非他當下見到所有妻子,否則需要用過去式「兩位,曾經有(個人直觀)」,表示「我上次檢查時,有兩位」。因為無法確認「現在」,無法確認其中一位是否死了,或其中一位跟別的男人跑了,即使五分鐘前見過,也要用過去式。

假設你看到有野豬腳印,想告訴朋友,中文「我在村外看到有野豬腳印」就搞定。轉成馬策斯語,就要確定時間。

第一種:你認為野豬不久前經過,留下腳印,要說:「不久前我發現腳印,腳印在我發現前不久留下的。」

第二種:如果是舊腳印,要說「我不久前發現,腳印在我發現之前很久就有了。」

第三種:如果你很久以前發現新鮮腳印,要說「很久以前發現腳印,在我發現腳印之前不久就有腳印了。」

第四種:如果你很久以前發現老舊腳印,要說「很久以前發現腳印,腳印在我發現的很久之前就有了。」

用中文來講句子比較長,用馬策斯語來講就簡單多了

第一種:kuen-ak-o-sh
第二種:kuen-nedak-o-sh
第三種:kuen-ak-onda-sh
第四種:kuen-nedak-onda-sh

Kuen:經過,ak:不久之前剛發生,o:不久前經歷,sh:牠們;Nedak:經歷前許久發生;Onda:許久以前經歷。比起中文「我在村外看到有野豬腳印」,馬策斯語具體多了。

馬策斯是不是很哲學?是不是很數學?而且我突然發現這系統很適合在分享新聞的時候用!中文就說看到有新聞,變成馬策斯語就要搞清楚:

什麽時候看到的新聞?

是什麽時候的新聞?

新聞是個人經驗,有證據,臆測、還是從別人聽到的。

分享新聞前先想一想,有助壓止假新聞傳播,這方面馬策斯語能幫上忙。

以上說的只是書的一部分,書裡「顏色」的部分講了很多,「方向」也講了不少,「生字性別」也有講。蠻有趣的一本書,翻譯文筆也不錯,看起來不會覺得突兀、吃力。(現在對翻譯已經不要求文筆優雅了……)

用一句話來總結:了解不同語言,能學到不同的思考面向

對了,如果你要分享這篇文章,可以用馬策斯語:我今天看到一篇昨天寫的文章,這篇文章是根據《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寫的,這本書是是Guy Deutscher在2010年寫的,根據不同的語言學論述與歷史寫的。常用馬策斯語,腦袋對時間與事件敏感度應該會大幅提高。

P.S.書的舊譯名為《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

封面圖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vector/hand-drawn-people-speaking-different-languages_2582279.ht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