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基

@ziijinnx

給書祛魅⇋多媒體的魅力

熟知我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我是很喜歡看書的。因為書的好處不言自明,它是一種拓寬知識面的有效方式。但「書」只是作為一種載體而已,也就是我的領域裡常說的「媒介」。那它「介」的是什麼呢?一言敝之就是「寫作者的思想」。按照麥克盧漢的理論「每一種媒介的內容自身也是一種媒介」,所以思想本身也是一種媒介。

Social Media Well-being (1)

⋯⋯享受权利的同时,需要强调义务。越是具备市场影响力的社交媒体运营者,越应具有同等级别的义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义务不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受商业意图钳制的,而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与道德意图的。

社交網絡是一種「無政府狀態」

1 昨天在一條關於社交網絡的電台中pick了一個很好的概念,他是這麼說的:「迄今為止在現實社會中建立起來的秩序好像被清零了,一切都在網絡空間裡重新開始。」(孟慶延) 緊接著今天在一個關於社交網絡的討論中pick了一個很好的詞,它叫「anarchy(無政府狀態)」。

當代外语教材批判

當代外語教材批判,更是批判了外語學習的體系,過於程式化、工具化,反而忽略了學習一門外語就是學習一種思考方式、接觸一種全新的文化這樣的本質。

建立一個narrative:比起同性間的平常化,更應該有異性間的異質化

同性取向像是如鯁在喉的那根魚刺,你無法無視它,無法做到像平常選擇婚姻的從來的信男信女一樣,好像非常順暢地就能過渡到下一個人生階段。同性取向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可以存在於異性戀的身上,但是異性戀被歸類於cliche,異性戀身上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被模糊化。

上海墜樓女性與“互聯網”

就在前幾日,一名上海女性墜樓身亡。原因在於上海封控下的環境性質變化,日常生活軌道被打破,她不能像往常一樣每週給父親送去飯菜,因而不得不私底下求助於騎手,該騎手出於一己好心,衝破上海封控的重重阻礙,為女性父親送去充滿關懷的飯菜。不料事件因此在互聯網上發酵,最終奪去女性的生命。

時間,空間(1)

古代中國的時間和空間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為我們沒有發展出西方那樣的實用主義科學,古希臘時代就開始歐幾里德數學,亞里士多德那樣的哲人也都強調數學的必然重要性;古希臘雕像講求對稱完美,研究將作品雕畫得更具現實性。相對的,中國畫好像直到最後也沒有“影子”,唯一展現“影子”的一幅圖畫成為了後世重要的研究對象。

微信

2013年前後,我第一次使用微信。那時微信確實沒有流行,用它的人不多,我坐在465路公交車上,從渝中城裡出去,去往江北。一路上綠蔭蔥蔥,光斑透過葉間灑下來,在車廂中留下印記。我旁邊是一位舊時的男同學。他是一個很喜歡追逐熱門的人,也是他第一次帶領我認識到微信的公眾號功能。

身體作為媒介

筆記/note

記一次探詢:山林之路與柏油馬路

一個城市一定得有一座山,會去山裡的人,都是好人。通過與這些好人相遇,結緣,結成因緣,予人溫暖。這份際遇終會返回來成為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

機械時代下生存:時鐘與文字的禁錮

我們當今所生活的機械化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正是「時鐘」和「語言」控制著我們的一切。如果你不相信的話,不妨翻一下你的日程本,看看上面是不是正清清楚楚地標識著365個日期、24小時個時刻、與代表著劃分時間的文字。「星期一:你的任務是⋯⋯」「今天你做了什麼?」「現在你是怎樣的心情?」⋯⋯

淺談設計之於媒介

昨天偶然讀到一篇名為《影像戰爭時代的情緒感受》的文章,大致發表在2015年前後,作者叫王柏偉。王柏偉在文中談及Hans Belting的一些觀點,他說:對Belting來說,影像時代宣告了「設計」領域的勝利,以及「媒介對於世界的掌控是在沒有藝術家參與的情況下實現的」。

日記之精神疾患的一線:通路,還是塞路?

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的界線非常敏感,很難說一句普普通通的話,在他們聽來是什麼樣子,在普通人看來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或一句玩笑,在他們的世界裡卻有如重磅炸彈垂下一般友好。精神疾患腦中的一線異常分明,分明到好似普通人的心中沒有一線。

隨便畫:自媒體與傳統媒體間的區別

又要開始胡說八道了: 最近開始這樣認為,「新媒體」不是從傳統媒體中生出來的,而是它自己從零开始生出來的。新媒體是文化與技術的產物,而不是對新聞報導的延續与傳遞。新媒體終歸不過是一種搭載形式,在上面刊登什麼內容是創作者要決定的事。那麼,當我們習慣於使用「新媒體」去做新聞資訊傳遞,終歸不過是選擇了一種形式。

再談「surveillance」- 媒體環境監視功能

說到底,當我們談論「傳統」新聞時,我們談論的究竟是什麼?新聞行業出生不過1800,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經歷兩場世界大戰,從圖文變成並茂,我們熟悉的「傳統」媒體,也不過就是九十年代的事情。那個時候紙媒還算盛行,發明了不少用於傳播的時髦玩意兒,然後互聯網突起,紙媒沒落,我們就要唱衰「傳統」消亡嗎?

依舊意識流:談談方可成就豐縣一事媒體表現的評論,個人媒體及自媒體的聲音蓋過一切⋯⋯

我們期待看完一篇新聞報導後得到的思索或多樣的情感,均不能在隨意一篇洋洋灑灑的「流水帳」文章中得到。我的文章就是很好的證明,算是反例中的明證了。試想如果在主流媒體的傳播渠道中豐盈著這樣的發布,將是怎樣一番情景?現階段的網絡大致就是如此,群魔的亂舞。

意識流談談「端」之初印象

我還是想說,因為「端」的獨立與自主性導致出能夠生產高品質內容的話,這是來自於一個企業的良心與社會責任,還是人性的光輝在閃耀?又或者說本不是規制的問題,只是人的問題,良好的人聚在一起做的事情自然賽過普通人聚在一起做的事情?還是繞出框架來看看,這必然是「自由意志」賽過「規訓意志」的問題。不是嗎?

試著漫談一下最近的內地媒體表現,還是冰墩墩和徐州母

今天没有酒喝了,但腦袋還是有點糊,接上一篇,還是意識流吧——

意識流媒介談:冰墩墩與徐州母事

無奈只可感慨:冰墩墩的熱度誰都可趁,競相可趁,然無人問津者,如飲薑湯。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