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討論 |「心智」的三種概念:電腦比喻及其他


無關的前言

很榮幸我入選了讓愛發電計畫,但沒想到公布結果的那幾天我卻被國安法衝擊了一切寫作的心思,不過,31位資助我的朋友我仍有惦記著,只是作為經歷戒嚴P的我目前有PTSD般的措辭障礙,所以我暫且推遲發表金門系列文章的期程(或許也能挑選更切合時勢的主題),我先寫作一些當時提案的Bonus: 心智科學

不過,開啟這樣的主題其實也很難敵得過WIKI以及我最愛的台大通識課普通心理學,所以我先著眼在提供一些能簡介正在發展、比較沒有中文論述的概念,或許從各位的留言、提問,才更知道我要寫什麼....

超簡略Introduction

在我介紹我想說明的主題之前,有個麻煩的任務便是需定義「什麼是認知?」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原本寫了800字,但太過細瑣所以刪除成「超簡略」版本)

我很簡單粗暴的回答:認知就是我們的心智能力。
我們都確實知道我們有個心智,這個心智擁有各種能力:視覺、心象、感受、語言(概念與理解)...族繁不及備載,心智還形成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叫做「意識」,你睡著了意識會消失,但你醒來它竟然還是連續的....

不過,定義認知是非常困難的任務,所以,我僅強調認知與其他「心理學」不同的是,它強調認知是「科學的」。

認知心理學可以跟另外兩種心理學比較來凸顯它的特質:

其一,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仰賴的是內省、言說和詮釋,科學心理學會酸溜溜的說它與其說是「科學」更像「文學」,精神分析在回答「心智是什麼/如何運作?」這方面非常主觀,它看起來就一副不夠科學的樣子。
其二,是「行為科學」,它跟精神分析剛好在另一個極端:它太「硬」。它其實就是假設心智應該觀察「行為」(超客觀)來理解,所以給予什麼獎賞/懲罰,行為就會有什麼改變便是他的研究方式,它看起來就一副超級科學的樣子。

不過,以上兩種研究心智的方式都不太對。

一邊,給人一種「都你在講」的感覺,精神分析累積的「理論」終究無法有實證累積;
另一邊,又沒人性到把人類當作動物馴養看待,
完全忽略我們的心智能力不是單純的獎懲規則可以說明的。

最重要的是:上述兩派其實都不科學,因為他們不具有「可證偽性」
你可以訪談/自省100000000份心智,但每一份都不一樣,你歸納出了若干「規則」,可是,我無法驗證這些規則有沒有出錯。
其實另一邊的行為主義也一樣,雖然基礎於看似超客觀的行為觀察,但每個讓你觀察的「心智」不可能從小就嚴格控制他們的獎懲環境,所以10000000個觀察結果還是無法重覆測試,它同樣不具有可證偽性。

於是,認知心理學出現了,它透過實驗設計,對照給予某個刺激與否(你可以想像成藥物實驗),然後,去比較得到反應間的差別來瞭解心智。所以,認知還是指「人類的心智能力」,但這裡的「心智」是使用「科學的方法」去取得瞭解的。

而我要介紹的主題就是:好,那認知科學瞭解的心智有哪些不同的概念呢?



*我只非常概略的介紹認知,坊間有許多不錯的教科書與導讀書籍,大家可以輕易找到更多信實的來源介紹。
** 行為科學和精神分析其實都不一定跟認知心理學這麼「斷然對立」,我僅僅為了敘述方便,反之,透過我以對立的方式介紹認知心理學,我們或許更該思考:當前的心智科學缺乏什麼?


電腦比喻

認知心理學最初很鮮明的理論即是電腦的比喻。

認知心理學最初的假設是這樣的(可參考下圖的1、2、3):
我們的心智是從鍵盤輸入一些訊號 --> 電腦主機(大腦)裡頭有一些處理歷程 --> 螢幕會出現若干心象(或說表徵)。

那麼,重點在於電腦主機究竟搞了一些什麼,我們無法直接得知,但可以用輸入不同東西、比較不同顯示來得知我們的主機有什麼「認知歷程」。

電資背景的讀者就應該很熟悉,這個假設框架最後獲得非常豐碩的成果:舉凡注意力、語言、記憶、視覺辨識......都得到很多瞭解。

不過,援用心智作為電腦的比喻,近年來就可以發現很多值得討論的問題:

1. 螢幕問題:
我們知道認知心理學的實驗就是操弄輸入,然後從螢幕顯示來判斷結果,這對資訊處理的相關心智功能很有用(語言、概念、判斷....),但是,對於情緒、感受就容易遭遇一定的困難,最常舉的例子就是:你如何確定我們觀測到的藍色就是一樣的藍色?
而且,螢幕是否有型號的問題?近年來,有很多再驗證的實驗發現,心理學實驗多半召集校園的受試者,而這很明顯就偏重於特定廠牌的螢幕,不少經典實驗重新檢驗後結果就有明顯的落差。
(關於這部份牽涉很多實驗控制的細節,非常專業所以我僅點到為止,你可以理解為研究者其實也有很多致力於「顯示調整」的研究,其中就會牽涉很多更瑣碎的細節)

2. 輸入問題:
其實我鋪了落落長的內容,最主要的重點都是要談輸入問題...

大腦、身體的「階層」....

我們終於提到了我想要談論的「身-心」問題。
在心智作為電腦的比喻裡,鍵盤(或其他輸入方式)其實就是我們的感官。
我們是透過「身體」輸入這些訊號-->主機進行處理-->產生心象/感受等心智能力。

但是,這樣的「階層」是固定的嗎?
有許多心理學家提出非常有啟發性的概念,我都試著把它「翻譯」為電腦比喻來介紹這些概念:

1. Embodied Mind (我翻譯為「具身性心智」)
根據電腦比喻,主機的CPU、顯示卡...這些似乎是「高階」一點的,而身體似乎只是「輸入裝置」,但是,具身性心智便提問:「我們的主機會這樣處理,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的『鍵盤』就長這樣呢?」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智並不是內建處理系統的一台電腦,反之,我們的處理系統其實是由於我們的身體是這樣、我們可以這樣動、於是我們才有這樣的心智。

2. Affordance (我找不到好的翻法,姑且講為「可用性」)
這個概念用電腦比喻說明可能稍微狹隘,他是指比上述概念推得更遠一點的想法,亦即:
我們的心智不但取決於因為使用「鍵盤」輸入而形成若干「認知機制」,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主機」本來就以「找到合適的鍵盤」為目標呢?

一旦我們套用這個概念,那麼,「心智如電腦」其實就不該是「一組人體」的問題,心智必須放在「環境」一併思考,心智不但是取決於鍵盤長什麼樣子而塑造的,鍵盤長什麼樣子也是受到周遭環境有足以形成鍵盤的條件而形成的。

這個概念很新,而且與目前已經將「主機」各部位分門別類研究的心理學界有點格格不入,但它提出的:心智或許是基於「世界之所用」而形成這個概念是迷人的,它有利於解釋「身心靈」當中「靈」的部份、它將人的意義拉回一個「生態的」視野當中......而這些一直是將以「心智=大腦」為假定,進而將大腦分區一一研究所忽略的「總體視野」。

*注意:如果你感興趣,而在網路上搜尋affordance,會出現一批「產品設計」相關的說明,但它的出處其實來自心理學,進入設計方法後....其實比較不容易找到相關討論。


在我的用愛發電提案中,我提到其中的一題就是「身體和心智有什麼關聯?」,上面,是我覺得很值得一提的解釋,我使用最形象化的「心智作為電腦」來作為解釋的框架,我......已經盡力解釋得不太錯誤、儘量簡化,而其實它們還有很多可以延伸的觸角,但我無法判斷在Matters看我金門文的會對哪個方向?什麼焦點感興趣?所以僅簡單的簡介至此,但,如果我的介紹還算能給點基礎,我設想了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回覆而我也會加入討論:

● 如果以人類為模型,當前的 AI 和 機器人有什麼差別?一個仿人的人工製品「需要身體」
嗎?(也有人會問:AI 是另一個「人」還是另一種「物種」?)

我後面提到兩種對「心智即電腦」的反思,其實可以去想:手機目前已經能視為「身體/
心智」的一部份了嗎?(如果不算,那義肢算嗎?)

上面三種假設其實都涉及不同的「人存在的本質為何」?
假設心智作為電腦,那科幻題材已多次提出「永生」是將人的意識儲存起來就好...
可是,若採用「有身體的心智」或「存在於這個環境的心智」來定義生命的本質,那又將
會有什麼不同的「科幻」呢?

另一個複雜的問題是Avatar/Agent(化身/能動者)的議題:網路既然被認為是一個「虛擬世界」,在網路上的「心智」是「我」的延伸嗎?這方面的討論常常建立在「心智即電腦」的假定下討論,但是,如果轉用「可用性」的角度討論會有什麼不同呢?
(畢竟網路世界也是一個我們可以取用、知覺的「環境」,舉例而言:隨身直播就改變了社會運動中「現場」、「即時」和「參與」的可能性)


(我只想到以上這些比較普及的延伸,其他還有「動感」、「內模仿」、「身體現象學」的一些較為瑣碎的延伸,如果有緣歡迎大家留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