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491
528491

(528491)

辩行记· 30、不可言说的悟性 (诗与思)

网上很多鸡汤体的文字都打着禅师的招牌,不过认真说起来,大多数人能看懂的所谓感悟,差不多都是网络写手编出来的段子,真正的禅师打机锋,其实是一项专业门槛颇高的精英活动,几乎一定是会让普通人云里雾里不明觉厉的,比如下面这段话。

甲:万物皆有佛性,你的佛性在哪里?

乙:佛性是什么?

甲:可见你没有佛性。

乙:痛快,痛快!

这是我多年前在南华禅寺的墙上读到的一段公案。作为六祖惠能弘法的所在,有“本来无一物”的祖训加持,这里比一般寺庙少些烟火气。当时,墙上贴了一溜这样的禅师语录,机锋之妙不可言表,不过我只记住了这段,因为它最精炼,也最典型地展现出中国人对于“悟性”的理解。

按照我们凡夫俗子的思维,要知道佛性在哪儿,首先要知道佛性是什么,可是如果你问佛性是什么,就是用非佛性的方式去思考佛性,因为佛性显然是超越任何定义的,如来所说法,都是非法非非法,根本不可能讲清楚,哪来什么定义?

而这段公案的妙处在于,第一回合,禅师甲先设了个套,问禅师乙佛性“在”哪里,就算对方回答“无所不在”,终究也是落了把佛性看成某种事物的俗套;而乙心里跟明镜似的,以一种“都是老中医别拿这偏方忽悠我”的觉悟反过来给甲设套,让他给佛性下个定义,而任何定义都只能证明其对佛性的无知。

第二回合,甲也明白乙的用意,当然不会回答“佛性是什么”这种不入流的问题,而是用“可见你没有佛性”来使个激将法,不管对方自辩其“有”还是坦承其“无”,都不是合适的答案。所以乙根本就没接这茬,而且,既然两轮交锋下来,双方都试探出对方对于佛性之不可言说洞若观火,也都明白这种情况叫棋逢对手,所以最合适的ending,也就是心照不宣抚掌大笑“痛快痛快”而已。

高手过招,就是这样平静如水又惊心动魄,外行还在一头雾水的时候,已经有数番化险为夷的瞬间反复。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始终记得佛法是用来破执的,甚至也要破除对其本身的执着,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其实,佛性也好,日常的具体事物也好,根本上都无所谓“在”或“不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非要以一种定义+逻辑的思维来做出特定判断,就是犯了执念之痴。只有不假文字明心见性的悟性,才是通向智慧的唯一途径。

由此说来,禅宗公案之所以让人捉摸不透,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不能还原为文字的。读一段不能还原成文字的文字,难免头晕眼花不明究里。佛祖拈花伽叶微笑,无非是以心证心,实在跟“拈花—微笑”的巴普洛夫式条件反射无关;赵州和尚以“吃茶去”叫人开悟,细想起来其前因后果也是千头万绪,绝不是招呼人喝茶这么简单。当时当地的情境既然无法还原,硬要从后世记载的传闻中追问“为什么”,学会“怎么做”,只能是南辕北辙离题更远。

再说深一点,与西方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或者叫语言中心主义)相对,中国哲学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反语言传统,当下处境中不可言说的东西才是真理,语言的作用不是揭示反而是遮蔽。而通过言说领会不可言说的东西,在文字的记载中读出超越文字的精义,这是教也教不会,辩也辩不明,只有通过“悟性”才能做到的事情。往小里说,悟性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和审美旨趣的核心;往大里说,中国之所以是诗的国度,禅宗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独创,全都是由于对悟性的重视。

最后,套用这段公案作为结尾:(甲)众人皆能开悟,你的悟性在哪里?(乙)什么是悟性?(甲)可见你没有悟性。

痛快,痛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