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491
528491

(528491)

辩行记· 25、讲不“通”道理怎么办 (二向箔攻击-体系间思维)

谁都有跟人讲不通道理的时候,之所以不“通”,是因为对话往往是在两个不可化约的体系之间进行的,按照数学的说法是两个集合之间不能“映射”,你的内容无法通过某种转换与对方的内容相对应。所谓鸡同鸭讲,风马牛不相及,都是这个道理。

然而另有一种更高意义上的“通”,就是对两个相互不“通”的体系都能理解和体认。通晓二者之不相通,知道什么时候在哪个体系内说话,才是真正的通达。

公元2世纪的希腊人盖留斯在其笔记体的《阿提卡之夜》中提到,有一次他和一位斯多亚派(一个以安时处顺,刚毅节制著称的学派)哲学家同船出海遇到风暴,有人嘲讽这位哲人,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居然也和常人一样变颜动色有失体面。这位哲学家的回答是:你当然不必恐惧,因为你的灵魂没什么值得保护的,但是我必须恐惧,因为我知道我的灵魂是十分宝贵的。

这当然是句很精彩的俏皮话,不过也仅仅是俏皮话而已。随后,当盖留斯出于真切的求知心而非意气之争,去询问这位哲人为什么也会惊惶时,后者认认真真地回答道:心灵和理智受到可怕幻象的妨碍,当然也会因之动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表示接受和赞成,因为智者只是“忍受”性情,却并不屈从于性情。进一步说(以下是我的总结),庸人分不清理智与情感,外物与自我,所以他们恐惧于自己的恐惧,以为这使自己受到了贬损;而智者知道理智才是“我”,情绪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所以他们并不恐惧自己的恐惧,因为这种丢人的皮相其实与我并无干系,就像天热出汗天冷发抖并不意味着心虚一样。

按照《圣经·箴言》里的说法,前一种回应是“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后一种回应是“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用我们更熟悉的话说,叫做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认认真真地跟嘲讽者讲道理是迂腐,嬉笑怒骂地跟请教者开玩笑是轻浮,在两个体系间转换自如,才是通达大智的说话之道。

类似的故事还有比较温情的中国版本。明人陶宗仪《说郛》载,秦少游贬谪郴州路上遇雨,各种狼狈,一位多年的老仆人发脾气,“视少游叹曰:‘学士,学士!他们取了富贵,做了好官,不枉了恁地,自家做甚来陪奉他们!波波地打闲官,方落得甚名声!’怒而不饭。少游再三勉之,曰“没奈何。”其人怒犹未已,曰:‘可知是没奈何!’少游后见邓博文言之,大笑。”

这段生动的文字,我是在秦观的老乡汪曾祺的散文里看到的,正好,关于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也有一个类似的典故,说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常受日机骚扰,沈从文某日跟着大家“跑警报”时正遇上刘文典,被狠狠地损了一顿,大意是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你学人家跑得那么起劲干嘛?沈也只能逃之夭夭。

总之,世界上的体系和标准这么多,想睢不起人,总能找到不错的理由。挑事儿的浮浪子弟嘲笑哲学家沉不住气,气儿不顺的仆人抱怨不得志的主子窝囊无能,家学渊源的古典文化大师瞧不起草根出身的新文学名家,这条“鄙视链”不仅是多维的,而且还可以是双向的,你又能跟另一个世界里的人讲清楚什么道理呢?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不“通”的体系之间切换,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找“通”的可能。希腊哲人的区别对待,秦观的豁达一笑,沈从文的谦和退让,都是很好的典范。体系之间的不“通”,实在是需要这种笑而不语的彻悟通达才能化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