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真
越真

太初有為。

論高中教育

我理想中的职业,其中占比重很大的一项就是中学老师,不是教大学,而是中学,最好是高中那个阶段。我认为每个人,有条件的话,都应该在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建立自己得以看世界的基础和方式,这个阶段,对一些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许会为之后的人生奠定很大程度上的思考和行为的指导基础。当今的大学教育,不论是在亚洲还是欧美,都逐渐丧失了这一功用。大学没办法提供非常成体系的人文教育,这与自由但零散地选课系统有关,另外就是,大学教育整体而言也是非常利益导向的——例如攻读本科或研究生学位的目的,还是能在就业市场取得更强的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会使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选课时错过很基础的人文教育。例如学工程的人无法修读哲学,学商业管理的人也许很少会把性别、种族、不平等等因素放到一个更全球或历史的视野中去考虑,学计算机的人无法分出精力来学习历史。然而真正攻读这些专业的人,毕业后又会面临着难就业的困境。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位攻读者不愿意选择人文教育,而真正对人文研究感兴趣的人,又因在社会中缺乏资源,很难进一步以更多实际的行动来为社会和全球环境做出一些改变。

而在所有的人文课程中,我又认为有两门是尤其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的,一个是哲学,另外一个是历史。不是其他的学科不重要,而是这两门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他人文学科的思考基础,例如对于政治理论的沿袭要参考政治哲学的基础,要做好当代政治学研究,又不得不把当代政治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当中去看,这样才不至于使当今与过去孤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使用则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实证主义、解释学等哲学流派——这其实已经意味着社会科学早已经为我们选择了认识论基础了,然而在这几个哲学流派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的理论是更值得我们借鉴的,只通过对社科的研究,就无法得出答案,还是要回到哲学,回到人可以认识什么,以及何以认识它们的这些基础的哲学问题上。

但只对这两个学科学习进行学习,也无法提供给我们健全的视野。例如我们时常能在本科就学习哲学并且一路读上去的一些人身上发现一种很天真及肤浅的世界观,例如分不清哪些问题是哲学可以研究的,哪些是不能的;或者只醉心于纯逻辑问题的思考,对这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没有任何一点关注与反思,导致自身形成非常稚嫩的政治观点、性别立场等。这些都对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没有丝毫帮助,反而助长了他们活在自己建构的泡泡里,失去对更广阔议题的反思性。因此,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文学、法律、物理学、神经科学等,也是很必要的。

这样一看,如今人们对大学的期待,其实更像对一个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期待,如果以找到一份报酬不错的工作为导向,那么其实我们就只需要学习能够找到这样工作的技术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只是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是无法解答人们对于“我应该如何生活”以及“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疑问的,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人生的种种时刻有过这样发问的时刻。

在改变目前大学教育体系现状非常困难的情境下,如何还能实现对于人文教育的学习,我认为可以由两个方式达成——一个是社会性的公共教育,包括但不限于科普节目、书籍阅读、文化活动、讲座、线上课程等,但这样,可能会因为缺乏正确地指引,系统性知识的建立仍然很难达成;第二就是通过中学教育,在一个人最不需要为生计、职业考虑,但又对自己的人生开始反思、思考、发问的时候,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来达到这一点。

而哲学教育,也应该在这个阶段完成。不说是“哲学”,其实哪怕只是对“认识论”的系统学习,都可以为我们之后在复杂的现象世界之中做出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帮助了——无论是将来想要走向学术研究,还是只是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能很清晰地说出原因。

其实,无论是教哲学也好,还是表达任何的思想也好,能有几个学生,或者几位读者,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无论是做高中老师,还是教哲学,还是教大学,还是写文章,其实都只是以这些形式为工具,来表达想去表达的,不拘泥于形式。在表达之前,更重要的是要有的表达,值得表达。若只是生产情绪垃圾,无立得住的思想,倒不如缄默得好。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