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賓鴻
祁賓鴻

香港01,國際分析與政治評論

二十年目睹之台独现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伴随民进党崛起与在2000年正式执政,“去中国化”力道在台蔚然成风,从政治、文化至教育,此一潮流宛如水银泻地,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为消解国民党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民进党祭出“转型正义”论述,将“中华民国”形塑为殖民政权,在青年间强化“两岸本无连结”的心理暗示,更在现实生活中大肆追杀国民党,右抄党产、左打蒋中正符码,前者重创了国民党生计,后者则供绿营不断提款“威权恐惧”,既为己身无能擦脂抹粉,也将国民党打入万劫不复的耻辱泥淖。

2021年9月8日,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简称促转会)推出改制台北中正纪念堂为“反省威权历史公园”方案,预计要拆除蒋中正铜像、改建堂体外观,引发朝野热议。蓝营虽是反对派大本营,却也似乎对民进党的秋风扫落叶无计可施。2022年1月23日,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发起“善报蒋中正”行动,号召民众“手牵手护中正”,遭遇了“台湾国”等台独组织的现场抵制,民进党政府亦是直接忽略此活动,不回应也不对话,仿佛其从未举行。

与此同时,台湾大学也正为一事展开辩论,即是否废除“大一国文”(国文课在中国大陆称语文课)的“必修”角色、改列“通识课”。对此不仅学生会与校方各持己见、难达共识,网上也爆发了舆论大战。此案看似与改建中正纪念堂争议相互独立、毫无关联,实则满是千丝万缕的因果纠葛。

废除“国文必修”的真正关键

首先,“大一国文”地位衰弱、“转型正义”大行其道,皆是台湾近年认同流转、“绿肥红瘦”的必然结果。

早在此前,台湾教育界最大论战,便是文言文的授课占比。综观学生与教师团体反对文言文的主张,大抵是用“降低学生负担”、“无实际作用”等名目借口,遮掩最深层的情绪动员:将文言文打成“中国霸权在台湾”,好与时兴的“抗中保台”民粹相合流。故提倡降低文言文地位者,往往同时鼓吹台湾“本土文学”,诸如“高比例的中国古文严重排挤台湾在地文学和海洋文学”、“课堂多数时间都浪费在古文字句的注释与翻译上”、“台湾文学之美被忽略”等批评层出不穷。

截至今日,台湾高中“国文科”的文言文占比已降至35%-45%,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惨遭删除,引发部分高中教师感叹“年轻一代欠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不晓得古文才是写作养分来源”,并由此建议“大一国文维持必修,且要指导一定的古典文学。”然而上述氛围漫天彻地,既已影响青年教材,又怎会自外于大学场域?自课纲更动起,多所台湾大学便打出“翻转大一国文”旗帜,规划将文言文课程改为“实用写作”,希望加强“阅读思辨与书写表达”,并获得学生“广泛好评”,包括台湾师范大学与台湾清华大学。

由此脉络观之,倡议废除“大一国文”之举看似极端,实也“其来有自”。早在2021年6月,台大学生会便在教务会议上公开抨击:“只有40%的学生能修到现代文学,另有高达31%的学生只能修读先秦思想”、“课程规划不尊重学生生涯发展的多元可能,违背当今鼓励弹性学习的高教趋势”,进而提案废除“大一国文”必修地位,来势汹汹。但彼时台大中文系也于会上提出“大学国文免修办法”,要求台大新生须先取得学测国文15级分,且情意、知性两题手写题均获A,才能拥有免修考试资格,考试将由中文系在暑假办理,通过者才可免修大一国文。两方提案付诸表决,最终由台大中文系胜出,但台大学生会显然无法接受此结果,故在数月后酝酿新案,卷土重来。

1月18日,台大举行“国文改革公听会”,学生会再次提案废除大学国文必修、改列通识课程,但校方与中文系依然坚守阵地,成功防御。学生会闯关失败后,转于网上延续砲火,公开讽刺“中文系教授逻辑炸裂”,并指“国父思想与中国史也早被废除必修”,企图动员校内舆论逼宫。这场斗争虽已暂止,却注定再起。

当中国只是“东亚一部分”

而由上述争议可见,不论“转型正义”或“废除大一国文必修”,推动者皆以冠冕堂皇之改革理由,偷渡民族主义诉求:前者是用“反威权”强化“中国侵台”形象,后者则以“时代在变”,削弱“中国文化”在台湾的核心角色。

如此发展,或许在20余年前,民进党初登权力宝座时,蓝绿皆未能料。彼时的民进党虽有民意支持,却不如当今风行草偃、蔚为主流,甚至不比国民党组织庞大、资源充足。然放眼今日台湾,台独的星星之火已然燎原,藉“转型正义”鞭尸蒋中正、追杀国民党已不成问题,打着“教育改革”旗帜清算中国文化,则正值排山倒海、如日方中。

其中绿营着墨最深的,便是历史教科书。以台湾三民书局最新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聚焦中国史的第二册序章如此写道:今日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涵义,主要是在晚清以后受到西力冲击的影响,开始大量出现以“中国”一词来表述清帝国的用法,同时用“中国”来代表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国家(名为“中国”),将地理界线内的种族、历史、文化视为一体,借以凝聚向心力,出现所谓“中华民族”的概念,将中国史视为中华民族从古发展至今的历史。然而这样的“国族”概念,一百多年来影响深远,成为许多人认知过去历史的最主要形式。不禁引人反思,“中国”历史真是五千年来、一脉相承、单一且孤立的发展着吗?

其更强调,“本书设计从东亚史的脉络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理解中国史乃是与东亚周边民族互动、交融的历程,借以凸显历史的复杂度及变迁性;人民更成为历史论述的主角。故而本书将呈现从东亚格局观望中国历史、从人民视角审视东亚历史的特色。”后续章节规划也如前所述,全以“国家与社会”、“社会的组织”、“近代以后的东亚移民”、“战争与和平”等主题形式编列呈现,内容则是中日韩历史并陈。

如此安排,虽未明宣台独,却已八九不离十。第一,主题式教学拆解了中国朝代时序,学生通篇读完,只知各式政策、现象在不同跳跃时空的差异,而无中国历史连贯之感,自难想像台湾与其关联;第二,中国成了“篇幅较大的日韩”,沦为东亚政治圈一角,而非与台湾互有血脉亲缘的“祖国河山”;第三,全书史观满是“病态的故作超脱”,尤其在教授台湾史的第一册,“荷治”、“清治”、“日治”的时代分段,取代过往的“荷西”、“清领”、“日据”用法,暗示台湾自古便无归属,只有不断易主,书写者宁可抛弃反对日本殖民的立场,也要切断台湾与中国的特殊连结。平心而论,受此教科书长年薰陶、潜移默化,何人能抗拒台独召唤?

20年前的台湾民意,虽也以“拒统”为主流,却少见“反中”论述发酵,民众对国民党、两蒋政权的厌恶,更多是出于对共产党的恐惧、对威权压迫的愤怒,故而会有2008年的政党再轮替,以及马英九任内的“春暖花开”。但今时不同往日,民进党形塑的“抗中保台”氛围已然成形,从反共、台独、反中、亲美到媚日,各方势力与盟友在此论述下集结,阵容日渐庞大,“两国论”已成台湾民间最大共识;国民党则在屡战屡败后经历无数内斗,眼下已至油尽灯枯绝境,沦为供民进党随意辗压的出气筒、可任意追打的选票提款机。蓝绿消长下,“台独”即便未有法理加持,也已是板上钉钉的既成事实。

但国际局势同样牵动台湾命运,如今中美博弈日趋剧烈,台湾问题恰似乌克兰冲突,被推上两强互动的牌桌前缘。种种因素叠加催化,正如台独没有时刻表、只有现在进行式,台海局势也已化作展开的弓,未来只余“何时”与“如何”两问,不存在“回头箭”的转圜空间。台独纵能赢得岛内方寸之地,仍要在一片燎原、烧尽所有退路后,输给难以阻抗的历史趋势。


原文发表于2022/1/26《多维新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