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昕
映昕

Matters 團隊成員,負責馬特市社群運作

對岸生活日記之一:對話的可能

編按:前陣子自由行取消之後,一個中國朋友馬上翻牆傳了訊息給我說,可能短時間內都見不到面了,本來已經規劃好了下次去台北的行程云云。我幾年前在中國交換學生過一個學期,那段日子認識了很多朋友,感受到他們對台灣人的好奇跟善意(我甚至是很多朋友第一個認識的活生生的台灣人),還有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照顧。
而既然人都來到了中國,當然不可能完全不碰觸兩岸議題,雖然大多數時候聽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我都是先愣住一秒然後傻笑帶過,但有些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很觸動我的對話。最近因為兩岸關係的波動(還有一些 #下略三千字的個人經歷與心情),讓我重新思考對話與交流的意義是什麼?互相理解的意義又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有多高,那個打破那個對話藩籬的時刻,就有多麼令人觸動。
索性把那年冬天的日記翻了出來,找到兩篇短文,分享給大家。

我在這裡被問最多的問題是,「台灣人真的認為我們窮到吃不起茶葉蛋嗎?」茶葉蛋事件簡單來說,是某個台灣名嘴在談話性節目上說「大陸人都很窮買不起茶葉蛋」。這番言論並沒有在台灣引起太大話題,反而紅回中國網路圈,每當我跟中國同學交流兩岸話題時,一定會被問起,沒有例外。第一次被問,我還茫然的狀況外,想說這件事好像在哪裡看過?(後來想起是《街頭守門人》裡面寫過)

剛剛跟一個安徽的同學聊台灣歷史。他很好奇台灣的課本是否會提及日本統治時期,我腦海中馬上浮現臺灣吧 - Taiwan Bar ,但是他無法翻牆,我只好口述提了一下日本統治時期對台灣的影響。他也跟我講了他們的課本是如何提及台灣,從劉銘傳設省講起,還跟我說劉銘傳也是安徽人。

我當然不是第一次聽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但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對話情境裡面,聽起來的感受其實差很多。因為是用 wechat 語音對話,我聽得出來安徽同學很認真而且誠懇的想告訴我,在他們的教育過程中怎麼看待台灣,以及「每次老師提到中國領土,都會強調『寶島台灣』,台灣是個寶島,所以我們對台灣同胞都很友善,也很希望台灣早日回歸」。

這讓我想起上一次去體檢時,抽血的醫生雖然很粗魯,抽血針還呈30度角插進血管,但當我跟醫生問及下一個體檢步驟時,她好意的提醒我,入境的話可以優先檢查,「雖然是同一個國家的,不過你是入境嘛」,我當下的感受是,醫生是真的好意提醒我不要浪費時間跟著排隊,至於「同一個國家」云云,只是她下意識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並不是要吃我政治豆腐。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對話情境下聽起來會有不同感受。

所以當安徽同學傳達出一種很真誠的善意時,我突然覺得好像更能夠了解中國人在想什麼。這是他們教育過程中的一部分,課本就是這樣教的,老師也是這樣講的,所以他們當然就會這樣想。獨派聽到統一會抓狂,中國人聽到台獨也會跳起來,那在既定的政治現實以外,有沒有兩邊可以對話交流的可能?即使我們的立場還是不同,但至少我能理解「為什麼你會這樣想」,然後在這種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話?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理解跟對話可以幹嘛(可以吃嗎?),有什麼實際作用?因為這些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微乎其微。有時候會覺得,啊,還不是就這樣,聊完天還是各自回去過各自的生活。也可能我的努力還不夠多,跟中國朋友的往來也不夠深,所以無法讓這些對話產生更多化學反應。但我就是覺得對話很重要,而且是雙方帶著誠懇的心情來理解彼此(豈不是哈伯瑪斯講的溝通理性)。

說真的,如果對方只是想吃台灣人的政治豆腐,那老娘也不屑跟你談。但如果我們有一個機會可以坐下來好好聊,你跟我說說中國人的觀點,那我也很願意敞開心胸跟你分享台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