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a
Jana

writer

“空华鸿音”(Letters That Flutter in the Śūnyatā Illusions)第七封:卢·伯森和金·马尔特曼的信

“空华鸿音”(Letters That Flutter in the Śūnyatā Illusions)系列第七封,来自加拿大桂冠诗人卢·伯森和金·马尔特曼的信。这一篇讲到李白、罗马、奥勒留、莉迪亚的花园和友谊,还有许多其他的。我发现这种编写法,渐渐接近我的写作理想了。

Roo Borson and Kim Maltman

在我心里,诗人不需要名字,也不需要介绍。诗就是诗人的名,就是关于诗人的一切。但是要和世界妥协,可又到底为了什么妥协呢?

卢·伯森(Roo Borson)1952年生于加州伯克利,70年代到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留在了加拿大。金·马尔特曼(Kim Maltman)1950年出生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梅迪辛哈特(Medicine Hat, Alberta)。卢和金是诗人伴侣。金也是量子物理学家,在多伦多约克大学教授应用数学并研究理论粒子物理学。

九年前,在初次见到卢和金之前,安迪告诉我,卢以一本薄薄的诗集拿了三个重要的诗歌奖。《去往大石田町最上川的短途旅行》(Short Journey Upriver Toward Ōishida),90页,获得了2004年的“总督诗歌奖”(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Poetry),2005年的“格里芬诗歌奖”(Griffin Poetry Prize)和帕特·洛瑟纪念诗歌奖(Pat Lowther Memorial Poetry Prize)。后来我读这本诗集,其中的散文“柿子树”,让我想到普鲁斯特写三个尖顶教堂那段文字,还有默温写他在法国中世纪游吟诗人故地生活的《范塔多的五月》(The Mays of Ventadorn)。读完我放下书去散步,回来写了一首诗“散步日记”。

卢目前出版了十五本诗集。金出版了七本诗集,其中《支线》(Branch Lines)入围杰拉尔德·兰伯特纪念奖(the Gerald Lampert Memorial Award),《科技/装置》(Technologies/Installations)获得加拿大广播公司诗歌奖。《王维介绍的介绍》(2000)是卢、金与安迪·帕顿三个人在1990-2000年其间组成的共同写作团体 “痛苦而非面包” 的成果,这本诗集在共同写作的十年期间获得了四个诗歌奖。《箱式风筝》(Box Kite)是以卢和金的共同笔名 “把字句” (Baziju)发表的散文诗集,大多和他们生命中与中国联系的人、事、文学艺术和记忆有关。七年前,金在一封给我的邮件中说:

我们多年来合作写散文诗,现在有一部很长的书稿,我们想给这些散文诗写作中结合的声音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些诗通常出自我们俩一同经历的事物,并在写作中扩展而转变。有一天卢想到汉语的语法结构是这种写作过程一个很好的比喻,因而有了这个组合的名字(在英语里它听起来很恰当,像一个集合的名字,不需要语法上的前置语),对我们俩来说它很好,至少对我们这种特殊的合作写作方式来说。

在我心目中,尚还在世的英语诗人中,爱丽丝·奥斯瓦尔德(Alice Oswald)和卢是最好的两位。奥斯瓦尔德以奇崛变化的想象,卢以极致的凝练和沉静,扩展了英语语言,并给诗歌世界带来新鲜感。而金的诗歌中充满喃喃自语金声玉振入情与讽世等种种细微宏大的声音。我读他们的诗很慢,一首诗往往可以沉吟回味数年。相识近十年,翻译他们俩人的诗作不过十余首。和卢与金邮件交流最多的还是中文诗歌英译与日常偶感。每次读他们的来信,我总心下暗想,这会多让人们嫉妒!世上有几人能有机缘得以亲近这样令人惊奇的语言生命体验,对待语言字字如馈赠甘霖?

去年春天我把植物猎人研究的文章发给卢看。回信中她说她故家有紫藤花树,是两重或三重瓣的,异常芳香,她在它们的陪伴中长大。这些花树,是卢的外祖母从中国带回来的。我在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翻看《箱式风筝》,其中“上海”一篇讲到了她外祖母的故事。她在1907年大学毕业后,受卫理公会邀请到上海一个私人女子学校教歌唱。从旧金山出发坐船六周到上海,上岸后却收到电报,学校停办,工作没有了。卢的祖母在石库门窘迫地熬了一段日子,后来被一个听闻其遭遇的英国女子救出,她们俩成为终身义友。俩人的故事若隐若现的遗痕追随卢一生,2002年卢和金去上海找到了外祖母住过的旧居。

想到卢,脑海中总会交织出现不同的情景,但最难忘的,是两年前的冬天。在约翰·瑞博坦兹新诗集发布会上,我和刚进门的卢和金打招呼问好。卢一只手轻轻抚过我的面颊和发际,说:“我在死” (I’m dying)—她说得平静,带着爱怜和哀伤。我说:“我也在死” 。不是自怜或者伤感,而是知晓生命的本真。人生有两个阶段,从不知死的天真到知道向死而生的真实,因而也有两种爱的境界。卢轻轻抚过我的面颊,我从尘世的喧嚣中抬起头,看着明月夜星,听着夜莺破开空寂,低头瞥见合拢的花瓣,呼吸着夜气万千生息,卢的声音在我的无声中回音。

五月底的的一封通信中,我告诉卢和金:“这些天真是可爱,梦一般、少女般的日子。我女儿有了一个新习惯:午夜之后她会拖我出去在小区散步,我们谈论花草的香气,星星,还有皮肤上柔和的气息……”卢回信写到:“看到你和女儿在那温柔的夜氛中溜达,在花香和叶子的气息中……金也想起了他成长的家乡温暖柔和的夏夜,南阿尔伯塔的草原;还有我们在堪萨斯度过的一个夜晚,在横穿美国的路上:那是一个傍晚,我们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我不会骑自行车),我坐在前面,金在后面,骑行穿过就像他童年夜晚一般的草原上夜晚的空气。”我们的交谈越来越多是这样的。

我总感觉李白在今日的中国是失去存在感的诗人。他的声音、个性和风华,无法在现代人中唤起回响。12年,卢和金给我看了他们翻译的李白的《将进酒》。13年4月,在一个诗歌朗诵会上,金朗诵了这首翻译。他的朗读让人血涌指尖须发迸张,现场像惊雷奔马滚过——真没有想到,李白竟然是在英语中这样英声振空。金告诉我,李白在西方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因为没有好的翻译,现有的翻译捕捉不到他的声音和精神。金每每谈到热爱的作者和作品,比如李白、欧阳修、苏轼、鲁迅,都瞬间牙齿咯咯,头发汗毛直立,脸膛发红,好像这些逝者们在天上向他发出了一道道闪电,让他身魂震颤,我每次看着笑得脸都要烂了。而想想很多人谈论作家都像自家买的收藏品,可供玩味,昭显身价品味,顿时觉得金全然是诗歌赤子。现在卢和金继续以 “把字句” 的共同体翻译李白和苏东坡。

【南宋】梁楷,李白吟行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卢和金的“空华鸿音”书信

初稿5月10日,定稿5月24日

琰给朋友们写信,问我们最近在想什么,会想到什么诗特别契合这奇怪的时代。我们俩属于那些还足够幸运能呆在一起的人,而就像这些天常有的情形,我们坐在餐厅桌前喝咖啡,懒洋洋看着屋外的后院。最近几天后院是北美红雀和欧椋鸟经常落脚的地方,还有本地的松鼠小队,它们几年前第一次有了光临这里的主意,现在又回到了我们和邻居家的樱桃树上,要么疯狂地互相追赶,要么暂时停下来吃花。现在几乎没有飞机飞过头顶,交通也骤减,我们被拥抱在一种“寂静”中,它不像隐约可闻的一个低音提琴音符那么寂静,而是由通常淹没在城市声嚣中所有背景中的小声音组成。谈到琰的问题,我们俩都觉得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我们突然发现,在我们喜欢的许多李白的诗中,李白独行自若。有点像浪迹天涯的侠客,寡言而恃勇——不是一个坏榜样。消磨时日,在花丛中饮乐,头巾挂到悬崖上,去访戴天山道士而不遇。


Dog’s bark amidst waters’ sounds. 

犬吠水声中。

Peach blossoms, backlit with rain. 

桃花落雨,从背面透亮。

Deep in the woods: sometimes a deer. 

林深处:一只鹿偶见。

Noon by the stream: no temple bell. 

溪边日午:寺钟不闻。

Wild bamboo divides the green mists. 

野竹分青霭

Flying springs hang, caught on the blue-green peaks. 

飞瀑挂,挂碧峰

Seeing there’s no one who can tell me where he’s gone, 

见无人告行踪

I lean disconsolately against a pine or two. 

失意中,我倚着一株还是两株松树


或者更好的,是原诗:


犬 吠 水 声 中

桃 花 带 雨 浓

树 深 时 见 鹿

溪 午 不 闻 钟

野 竹 分 青 霭

飞 泉 挂 碧 峰

无 人 知 所 去

愁 倚 两 三 松


全文阅读请点击”招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zODY3NQ==&mid=2247485544&idx=1&sn=a07492164618c98a17fb05a202044ecd&chksm=fe32d274c9455b62b475b8880cabfd00b79a304afde86c406e8ad87690e84c11a8652c96bf58&mpshare=1&scene=1&srcid=0720l11eOkChwpYWwApyiTfO&sharer_sharetime=1595253916606&sharer_shareid=8a5f17f6c3889b4c32b575e16eddc2e8&exportkey=AXLcgdAeKJmJ4z0CPOPKo%2B4%3D&pass_ticket=k7kF5iByPY6h46f4KGn%2BbhgIvQ4fzQJk1NS%2Bo0d3kjedswwhJPeGMuVlT%2Bi5m6aC&wx_header=0#r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