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子
賴子

從台灣到布魯克林唸書的視覺設計師 分享生活與設計中的觀察

看完 Netflix紀錄片 - The Social Dilemma 的一些想法

-

事物都有一體兩面,我們這個世代的人都熟知社群軟體或不同App閃亮便捷的那個面相,不論是快速性、多元性,或是不同形態的線上交流和分享,都讓我們愛不釋手。但Social Dilemma則是一部適合帶你去了解另一面較少人正視的軟體業黑暗面。


我在十幾歲的時候買了聶永真設計的專輯,被平面設計的魅力吸引,覺得自己找到人生的熱情,一心想成為平面設計師。在大學念了視覺設計系,以及後來去紐約念了傳達設計(Communications Design)的碩士,接觸了UI/UX、互動設計、服務設計等等的設計領域,但這幾年越認識這個產業的實際面後,發現大多時候設計於產業中時常被更大更複雜的體制、權力和商業綁架。我也越來越不知道如何當個 “好” 的設計師,並更加意識到平面設計與真正改善社會的設計之間的距離。

在研究所實習期間,我在公司接觸到一些AI與Twitter相關軟體開發的例子,其實UI/UX設計師在業界除了設計令人覺得好用、直覺的設計以外,很大一部分也必須設計出讓人想點擊以及停留的功能或 “巧思”。很多時候行銷部門只會著墨於如何寫出讓使用者想點擊的 “行動呼籲設計” CTA(call to action),常見CTA像是滑Instagram即時動態時下方的文字,往上滑會連結到別的網站。而社群軟體中一個特性 - Infinite Scroll,就是內容捲軸怎麼滑都沒有盡頭,這也是設計出來增加停留使用軟體時間的功能之一。在UI/UX領域中,設計師必須理解的心理學在商業基礎下,很多時候被利用在控制使用者的行為,而不是去設計去更適合使用者或是更恰當的設計。很明顯地,人們在使用手機或是社群軟體時的自我掌控權很低。我並不覺得設計師因此要全部回鄉下種田,過自給自足跟商業沒關係的生活,畢竟都還是要賺錢生活。但能了解這背後的操作,然後在生活找回更多掌控這些科技產品的小撇步應該是更實際的。這些科技滲入生活的發展絕對是無法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拿回自己的主控權。

片中前段有提到 — “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 如果我們正在使用的產品是免費的,那表示使用者,我們就是產品。在使用許多免費軟題時,會有許多廣告出現其中,而那些廣告商基於使用者的流量,支付費用給軟體公司。這也就是為什麼軟體開發時,必須設計出這些功能讓瀏覽量增加,但使用者便成為被操控的一環。在研究所的主要課程裡有一門課 「Technology」,上課內容主要是科技相關批判與審思,去質疑設計在社會上的本質和意義,並作出回應相關議題的設計產品。課堂上探討的議題跟這部片所揭露的一些現象很相似,但令我感到驚喜的是這些影片中出現說明的都是曾經在Facebook, Google, Pinterest 等等大公司擔任重要開發和設計職位的人。而片中人物Tristan Harris會在10/7 NYC Media Lab Summit 2020中有演講,有興趣的人點 這裡 👀 可以申請線上票卷。

曾經有滿多人會說設計是解決問題,不幸的是從這部片所揭發的事情來看,設計倒也製造了滿多問題。🧘🏻‍♀️(苦笑)如果要說我在紐約研究所學到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設計無法完全解決問題,那樣的說法太自大了,有太多目前人類的問題是無法被解決的。不過對我來說設計思考和過程中可貴的地方在於介入問題、容納各方討論以及修改現狀。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以前對於設計有熱忱的原因一樣,希望可以創造或是修復出一個更好的狀態和社會,希望設計思考的價值被看見,也希望台灣的設計產業能更健康。現在的我有的比較不是使命感或是熊熊燃燒的熱情,而是認清自己在設計產業中的能力和角色後的現實感。因為知道自己的渺小和限制,也看到許多無法被改變的體制和結構,所以只能從小小的地方,希望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什麼。這部片可以說很貪心,把好多的結構性的問題和社會議題一次性包在其中,我不覺得有直接的原因讓社群軟體的成癮性促成片中提到的社會事件,但確實與社會議題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

以上比較以設計師的出發點在想這些事,但如果以一個平常人的觀點來看,想分享兩個我在日常生活中會實踐的小練習,試試看怎樣的方法是可以讓自己可以更加專注於想完成的事,而不會被手機或是各個軟體牽著鼻子走。

  • 一早起來關掉鬧鈴刻意不看手機,刻意一點會在睡覺時把手機放在房間以外的地方。以前會習慣一早檢查所有訊息,但我個人不太喜歡從一睜開眼就會落入資訊黑洞裡,希望能從伸展啦,幫植物澆花,泡咖啡開始一天。(目前算是在接案=老人狀態,所以才更能實踐這些事,但不知道有了正職後是否能繼續)
  • 拿筆去操作 iPad ✍🏼 by 唐鳳
  • 之前聽唐鳳和詹宏志在500輯的講座(Part 1Part 2)覺得很有道理,準確秒數是1:14:14從講洗衣機開始哈哈。那段唐鳳說到科技應該作為人類的延伸 - 科技or AI應該要和人類價值相符,而價值不相符時也要給出交代。他舉例自己會把 iPad當作一個沒有觸碰功能的螢幕,以筆和鍵盤作為媒介,而這樣小小的、有意識地改變互動方式,可以降低成癮性,凸顯產品帶來的輔助特性。

但每個人的生活、人生目標都很不一樣,不知道大家在使用這些科技產品時,是否有發展出自己的小規則或習慣呢?

-

👩🏻‍💻 以下推推一些與數位設計和科技評論相關的網站:

https://eyeondesign.aiga.org/category/design/digital/

https://reallifemag.co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