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七
洪七

自由撰稿 / 獨立書店推廣 / 身心靈、宗教研究 / 日本小說、日劇、日影愛好者 / 業餘文字創作者 個人網站:https://7hung.com/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文人也不例外:讀布迪厄《藝術的法則》

文藝人士,感覺充滿了理想性,但實際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各種算計與權力競逐處處可見,只是文人很善於用各種冠冕堂皇的詞彙來包裝自己。本書布迪厄以社會學方式分析了文藝場域、以及文人生存的手段。

本文發表於: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藝術的法則》是布迪厄很重要的著作,也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本著作。這一本書主要的內容,是在說明文藝界的運作邏輯。

在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場域」。如果用通俗一點的講法,就是我們說的文學界、藝術圈、學界、商界的這個「圈」或「界」。

而在此書中, 布迪厄則說明了 文藝圈的運作邏輯和商業界的運作邏輯是不一樣的。

這篇文章, 我簡單說明我在此書中覺得獲益最多的幾個要點。

過於迎合市場 會失去自己的獨立性

首先第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文藝圈的運作邏輯和商業界是相反的。

在商業領域中,金錢、如何獲利 是最重要的事, 所以商業界的市場導向很重要,會追求產品獲得多數客人的青睞為指導原則。

但是在文藝圈就不同了, 如果一個創作者處處討好讀者,那麼他的作品往往會被評價為俗氣。

我們知道流行音樂,流行這個詞是 popular,他其實也是大眾、普羅的意思。也就是說你要流行,就是要通俗。但有時一通俗起來,不自覺就會變得俗氣了。

在音樂的圈子裡,流行樂是最通俗的。 但是你會發現,當一個歌手、一個藝人越想要跟隨流行,越從眾,他的臉龐、裝扮會變得跟其他藝人越來越像,他唱的歌會越來越芭樂,到最後一般民眾根本認不出他是誰,跟那個藝人也會失去了自我。

在文學的圈子也是一樣,當你越想要討好讀者,想要獲得最大的獲利,你最後寫出來的可能就是 比較偏通俗的言情小說、鄉野神怪小說之類的。 就像一般人 到的便利超商,可能會看到櫃子上擺了許多言情小說,但很少人記得那些書的作者是誰。

時尚圈的審美觀和普羅大眾的審美觀不同,造成許多爭議事件。或許對大眾來說,「網紅臉」更受歡迎。

相關新聞:被「網紅臉」侵占的中國式審美 (chinaqna.com)

為藝術而藝術 建立文藝圈的獨立性

所以許多有志於在文藝圈打拼的人,他們會一定程度的抗拒商業化、抗拒金錢、讓具經濟利益, 即便他們內心也許真的很想要成名、想要賺大錢,但他們至少在表現出來的姿態上,會展現出不是很計較金錢的態度。

實際上,有些創作者會展現「為藝術而藝術」的態度,也就是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名利 、不是為了政治、不是為了其他目的而創作的態度。而正是這種態度,讓我們所謂的文藝圈,有了文藝上很專業的人士。是這些人,讓文藝圈有的一個很文藝的樣貌。

就像我們看一些畫作,我們可能會說「哇,這好藝術喔!」意思就是說,即便我們看不懂,他好像還是有我們所謂的藝術的樣子。就是這類的創作,讓藝文圈和其他場域區分開來。

當然,我們可能會問,難道那些搞藝術的都不用賺錢、不用生活? 實際上不是他們不用賺錢,而是他們把賺錢的手段、或者意圖都包裝隱藏的很好。他的作品不會擺出來,就像是在告訴你「 請掏出你的錢包」的樣子。

實際上,那些成功的文藝創作者,他們有能力將自己的文化能力、自己的名聲地位轉換成獲利的商機。將文化資本、象徵資本轉換成經濟資本,是他們得以生存的手段與秘密。

藝術不是主觀的:各種派別 各種位置的文藝愛好者們

當然我們要曉得, 這社會是一個空間,有很多各種不同的人存在。 一個文化場域裡面, 不單單只有想做純藝術、和想賺錢的人而已。

我們常常說「藝術是很主觀的」,但對社會學家來講,藝術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主觀。 例如以文學圈來講,裡面有各種不同的流派。有言情小說、輕小說、鄉土派小說、報導文學、或是晦澀難懂的代詩、純小說,你會喜歡哪一個流派、哪一種風格,其實都和你的成長背景、教育程度、文化資本的高低、 經濟收入的高低等等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文化和教育資本高的人,他比較有機會理解比較抽象、言詞比較刁鑽的現代詩,相對的,一般普羅大眾,他也許工作都來不及了,他根本不想花時間浪費在解讀詩的含義、不想花時間來陶冶心性,他也許只想讀輕小說、看漫畫,來滿足娛樂的需求。這在電影喜好上可能更明顯,喜歡看漫威英雄電影的族群,跟喜歡看蔡明亮電影的人,他們在教育、經濟地位、社會軌跡等可能會有很多的不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文藝工作者的生存手段

人都是會變動的,我們會想各種方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來。有的文藝工作者,試著努力往上爬,想變得更有文化資本。有的是想賺更多的錢,有的是想做中間的橋樑當地文化中介者。 我們都想在文化的場域裡面,找到一個空間,佔有一席之地。

為了生存, 想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如果競爭環境激烈,沒那麼多空間和需求時, 人們就會想出各種生存的手段。《藝術的法則》 這本書的後半部花了很多篇幅,用社會學的方法說明文藝創作者的手段。

例如有些文藝大家,他會刻意隱藏一些他努力的痕跡、或是不讓人家知道他花了多少錢、多少資源投資在他的學習與創作上,好讓人們以為他的成功,是出於他的才氣與天份。

又例如,文藝創作不像其他領域,有個客觀的標準可以評比考試,他沒有證照這種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在文藝場域裡面出名,很多時候必須靠著關係的連結,靠著結黨營私、黨同伐異,來讓自己變成這個領域的somebody

換句話說, 雖然表面上看來,文藝場域裡面都是文人,感覺充滿的理想性,但實際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各種算計與權力競逐處處可見,只是文人很善於用各種冠冕堂皇的詞彙來包裝自己。

當然,並不是說文藝圈的人都勾心鬥角、然後又假掰的裝清高,而是我們不能單單只是分析作品和創作理念而已。布迪厄以社會學的角度,分析這個領域的人的權力運作邏輯,否則我們永遠會被文人高來高去的宣言擺弄,而看不清支撐他們生存的客觀現實。我想這是布迪厄社會學理論最精彩、厲害的地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