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閱世界
快閱世界

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 有拍必回,大家互相加油呀

功夫之王李小龙:人生不设限,才足够精彩

(编辑过)

武术大师霍元甲被人毒死。

日本人闯进灵堂,送给精武门一块“东亚病夫”的牌匾,极尽羞辱。

陈真走进了虹口道场,轻描淡写地说:“我是精武门最窝囊的徒弟,我想试试日本拳头的味道。”

一群日本武士将陈真团团围住,陈真脱掉上衣,动用“李三脚”、“地躺拳”、“双节棍”将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之后,陈真穿上衣服,对着散落一地,伤残的日本人说:“告诉你们,中国人不是病夫。”

这是电影《精武门》最精彩的一段,李小龙把一个有情有义,有强烈民族自尊心,敢做敢当的陈真表演得入木三分,激励着年轻人奋发向上,让每个中国人拍手称快。

意外的是,这部带有强烈抗日情绪的影片竞在日本赢得好评,日本影迷对李小龙的狂热程度不亚于中国。


李小龙影片的魅力,已不是政治、民族的因素所能禁锢的。


这是李小龙的巅峰之作,也最能代表他拳拳到肉的打斗风格,更能体现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就是赤手空拳,三招五势,击打得五洲震荡、四海翻腾的李小龙。

这就是把中国功夫挂满了世界荧屏,让世界在友谊、正直、诚实中感动的李小龙。

他是年轻人心目中永远的蛟龙,他用32岁和四部半电影缔造了不朽的东方传奇。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成就他精彩的一生。


拜师学艺


1940年11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市的中华医院,一个有四分之一德国血统的男婴降生了。

这个混血儿,将在美国开辟一个新的功夫时代,他最终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偶像级人物。

父亲给他取名李振藩,而中国人更喜欢他的另一个名字李小龙。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香港著名的粤剧武生,当时四大丑角之一,在太极拳上造诣深厚。他的爷爷李震彪,武艺高手,是在刀口上谋生活的镖师。

李小龙从小身体瘦弱,为强身健体,六岁开始,父亲就教他太极拳。

习过武的李小龙,身体强健了,但不是听话的优秀生,而成了街头小霸王,几乎每天都和人打架,目的就是处处都要比别人强。


1950年,李小龙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细路祥》,片中饰演一个成天找人打架的街头小混混,从好变坏,从坏变好的孤儿,就是李小龙的原型。

14岁,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他刻苦练习,边走边学,拳不离手。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脚等。


由于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李小龙从小就很爱国,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尤其爱在女孩子面前出风头,装酷。

这位大家公认的小帅哥,会打架,会拍电影,会跳恰恰舞,自然是小女生心目中的偶像,追求者甚多。


成长中不设限的李小龙,个性张扬,独一无二,我就是我,不服跟我斗。


1958年,牛气十足的李小龙在香港九龙街头消失了,他去了哪里?


独创截拳道


李小龙带了一百美金漂洋过海,离开香港。

因为李小龙成天打架斗狠,父亲总梦见儿子被人砍死,经常半夜惊醒。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周全,父亲只好让李小龙到他出生的地方去念书。


李小龙到了美国,勤工俭学,生活很艰辛。

上大学后,他主修专业是戏剧,旁听了哲学和心理学。这为他以后提升武思想和创立“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的截拳道思想打下基础。

李小龙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

他不但勤习中国拳术,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从中学习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提高技击水平。


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应该时刻追求进步,不要固步自封。”


1962年4月,西雅图唐人街破旧楼房的地下室,李小龙的“振藩国术馆”成立了,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间武馆。中国功夫以及功夫电影的辉煌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地下武馆里,悄然铺张开来。

后来李小龙又在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

他的徒弟不分民族,种族,肤色,以武会友,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李小龙和徒弟们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在弟子严镜海的引见下,李小龙认识了美国空手道协会的主席艾伯嘉。

1964年8月2日,长堤空手道大赛上,中国人第一次惊艳亮相,一袭黑衣,闭目粘手、单手二指俯卧撑、无影拳、寸拳和连环飞踢,这个一出场就技惊四座的表演嘉宾就是李小龙。

他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方向,一夜成名,跻身美国武坛。


此后在艾伯嘉举办的各种活动上,李小龙频频现身,与各国各门各派的武术高手,切磋交流,为截拳道的诞生,提供了绝佳平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1967年11月,在世界上最权威的武术杂志《黑带》里,连载两篇有关李小龙的文章,在这里,他首次公开了自己独创的武学体系,并正式公布其名称为截拳道,是他生命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就在截拳道诞生时,李小龙在传统武术界遭遇了空前的孤立,处在艰难的行进中。

面对困境,李小龙永不言弃,仍坚守着武馆。

那么,李小龙又是如何成为万人追捧的功夫巨星呢?


功夫巨星


机会总是眷顾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

1970年,李小龙回香港探亲,此行彻底扭转了他的演艺生涯。

李小龙参演的《青蜂侠》,在美国反响一般,而在香港播出反响极大。因为在白人一统好莱坞的当年,李小龙打入《青蜂侠》足以成为所有华人的骄傲。

李小龙深切感触到同胞们对他的厚爱,自己其实也深爱着这片土地。

1971年初,香港嘉禾影业公司的老板邹文怀向返回美国的李小龙发出邀请。

邹文怀给李小龙寄了几张所谓经典香港功夫片,李小龙看后说:“片中的武侠只有武,为打而打,没有侠的味道,如果我演,我会演得更好。”

邹文怀相信李小龙,合作谈成了。


聪明人和聪明人打交道,往往会创造奇迹。


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1971年10月30日在香港全面公映,首轮创下319万港币的票房收入,成为当时港产片的历史总冠军。


1972年的影片《精武门》,一经公映就创下443万港币的巨额票房,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当时美国所有的唐人街都上映,在白人区的影院也大受欢迎。


李小龙突破了武打片报私仇的狭隘观念,提高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有武有侠,让功夫片有了灵魂。


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并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的游戏》。

《猛龙过江》正式上映,仅香港一地就创下票房纪录的新高峰。

李小龙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这时,美国华纳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

1973年3月,李小龙暂停《死亡的游戏》的拍摄,开始拍摄华纳与嘉禾共同打造的《龙争虎斗》,并担任了主角。

7月26日,《龙争虎斗》在美国放映,取得了惊人的票房,在票房上击败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级好莱坞大片,好莱坞新的功夫片由此诞生。

李小龙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实现了他在1969年写下的奋斗目标。

李小龙一直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要向世界所展示的也只刚刚开始而已。他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他希望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部分文化。(李小龙妻子琳达评价)


这是那个年代李小龙创造的另一个奇迹,他用电影传媒把中国功夫展现给了世界,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功夫。


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

这样一位很有才华的巨星,能预测到自己的成功,却怎么也预测不到自己的死亡。


艺海星沉


就在《龙争虎斗》公映前一周,也就是1973年7月20日。

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的游戏》的时候,突然在香港逝世,年仅32岁,医院公布的资料称其死于“脑水肿”。

1973年7月25日,对于世界各地的“龙迷”而言是最黑暗的一天,对于亲人来说是决别的一天。

在邹文怀的陪同下,李小龙的妻子琳达带着儿子国豪和女儿香凝来到灵堂。

灵堂挂着“艺海星沉”四个字,放满悼念的花圈,其中琳达的花圈上写着“小龙爱夫,缘续来生”的挽词。

棺中的李小龙穿着《精武门》那件深蓝色的唐服,联想出影片中霍元甲的灵堂,很多人潸然泪下或放声大哭。

灵柩之侧,琳达依照中国的礼俗披麻戴孝,满脸哀容,泣不成声。

7岁的国豪看到父亲躺在铜棺里,指着父亲的遗体叫“Movle Movle”,他还以为父亲正在拍电影。

7月26日早上8点,琳达带着丈夫的遗体登上了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西雅图。

7月31日,李小龙下葬在华盛顿州西雅图湖景墓地。


李小龙的人生舞台就此谢幕,回望过去,一个从六岁学武,二十岁迷上哲学的男人,超越了民族、国家和肤色的界限,为无数人带去了尊严和理想。


他的电影爱憎分明,正气凛然,充满爱国情义,道出了大多人的心声,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部分文化。

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美国人赞誉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


迄今为止,很少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领域,并且死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声威依然不减。


李小龙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团疑雾,好莱坞为之惋惜,世界影迷为之伤痛。但他的精神永存,他传奇的一生永远鼓舞着每一位华夏儿女。

李小龙,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永远记住他,记住他的拳头,记住他的《呐喊》……


世界上所有的勇士,

无不为这伟大的心灵而心潮澎湃。

从中国的高山到海岸,

我们依然能听到李小龙的呐喊。


愿我们每个人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命运由你自己决定和掌握。

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这样的人生才是充足幸福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