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ns
tiens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是有非無

《罪與罰》#2

第三章,來到彼得堡找兒子的母親和妹妹。

少年心裡暗想『他們(媽媽妹妹)都怕我』,並在腦子閃過一個念頭『沒看見她們,我倒愛他們。』

讀到這裡,不曉得為什麼這一個情節會停留在心裡,也許是好奇這樣人性的複雜吧。對這個我也不曉得該如何形容的情感複雜。

讀文學的時候,總會在某些段落不小心代入自己,好像能理解那是什麼情緒,又或,說得準確一點,感受到自己想隱藏的某種情緒。

愛是有很多種面向的,我想你也會這麼認為,只是有一種愛,我想是一開始不習慣接收,之後也很難再去表達的。

這裡也許值得思考的是母親和妹妹與少年之間的對話,”也許值得“是因為這裡都只是些普通的家常對話,但仔細去看,在他們之間,能感受到一股許久未見的陌生和小心翼翼,家人間的生份。「距離產生美感」這句話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我想多少都適用,

但為什麼呢?明明是親近的卻如此陌生?

年紀還小的我總會想,人本來就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言下之意是想告訴(或安慰)自己,人本來就是孤單的存在,不需要因為別人沒想到你而傷心。

我想敏感重情的孩子在那個需要同儕或外界認同的時期多少會有這種感受,

我就是想告訴那個過於自尊的自己,你要認清。

只是曾經這麼告訴自己的我在前幾天的夜裡卻又疑問,

既然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那為什麼我們又是群居的動物,需要陪伴和支持?

也許有人解釋過這個問題了,也許沒有,真好奇也許有人也有同我一樣有類似的疑惑。

我們知道,少年在小說裡面替自己築了道牆總是想離大家遠遠的,但偏偏,他身邊不缺的就是人,無數個過客無數個就在身邊陪著他的人,你說,這會不會是作者的安排?我們都覺得可以一個人過完這一生,但當真正的脆落到來,我們卻不希望甚至害怕自己是孤身一人。

你說什麼是孤單嗎?

我倒覺得多數人的孤單都是一樣的,而不同時期的孤單則象徵著自身的成長,少年的孤單,我認為是有轉變的,從與大家同款的孤單轉變到渴望溫暖的孤單再到與自己(或世界)和解的孤單。

年少時期讀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是一種安慰,被溫柔的理解了的感覺,現在讀則是一種明白,不是要你認命,而是提醒你認清。再翻開《微塵眾》,藉著紅樓夢也告訴了我,我們都不過只是芸芸眾生。我想也許是因為這樣,我還不能全然理解少年的心,因為大概在他這個年紀或更早之前,我已經被理解了。

孟子說過人與動物的差別並不大,其差別在於心,人是有思考的能力的。

儘管只是芸芸眾生,我們也能是堯、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