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XIAOMING
AI XIAOMING

AI XIAOMING 艾晓明、 独立纪录片工作者,女权主义学者。关注当代中国历史、女权议题和社会行动。

邻居杀人:波兰二战期间耶德瓦布内小镇的屠犹秘史(八、影像对话之一:纪录片里的耶镇大屠杀)

图片来自网络:纪录片女导演阿格尼斯卡·阿诺德

(上接《七、《邻人》引起的争议、司法调查与作者回应》)

八、影像对话之一:纪录片里的耶镇大屠杀

如前所述,格罗斯的《邻人》这一著作,最初来自纪录片的启发。有关耶镇大屠杀的纪录片有三部,其中,波兰女导演阿格涅斯卡·阿诺德(Agnieszka Arnold)为电视台制作的同名纪录片《邻人》(Sąsiedzi)是最早的一部。她也因此被称为“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女人”,她是比格罗斯更早揭秘耶镇屠杀真相的电影人。

阿诺德是波兰女导演、剧本作家和记者。她与杨·格罗斯是同龄人,也是校友;都毕业于华沙大学,她的专业是波兰研究。她执导了近三十部纪录片,其作品有多部聚焦于二战时的大屠杀,还有对波兰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她1997年开始采访耶镇惨案中的当事人、见证者和幸存者,后来她还去了哥斯达黎加、美国等采访证人、帮助犹太人逃生的人。但她觉得《邻人》是没机会面世的。因此她放给朋友们和有兴趣的人看,杨·格罗斯因此开始关注耶镇惨案,又用了近四年时间完成他的著作。阿诺德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把自我的考虑放在一边,因为我知道,他的著作出版后,我的片子就可以和观众见面了。

果然如此,2001年4月3日、4日,波兰国家电视台连续两天播放了阿诺德的这部纪录片的上下集。时任波兰总统的顾问、波兰总理的顾问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真相令人震惊,必须了解这些事实。

这部片子网上能够找到,不过目前只有上集有英文字幕(见https://vimeo.com/255173962)。出现在格罗斯《邻人》中的人物在屏幕上说话,让观众的思绪在过去和现在的耶镇流动,受到震撼也引起思索。

阿诺德的采访时也是小心翼翼的,有的人在纪录片中只留下声音而没有露脸。阿诺德记录了这样的证言,一位幸存者的后代说:

当我们跟父亲回来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找罪人,我只是想看看他们的脸。他们告诉我父亲,一个人在他临终前说:“别问了,忘掉。”谁能忘记他母亲在火焰中被焚毁时的哭声?他们在那一天还敲着鼓去盖住孩子们的哭喊声,这些孩子是在教堂前的广场上被杀害的。能忘掉这些吗?

另一位见证者说:

我父亲身边有很多赶车人,在黑夜中,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把犹太人塞进车里,把他们扔进沟里,一个接一个,他们都是窒息死的。第二天地面一直都在动,老百姓会过去看热闹。很多人都是活埋的,当凶手离开后,地面一直都在起伏。那些在车上的会抬起头,但是不能说话了。他们会抓住犹太人的小孩子,用他们的头去撞墙。每个人都很脏,衣服上沾满血迹。第二天妈妈往车上倒水拿刷子把车上的血迹刷干净。我记得的就是这样。

那位隐身于黑暗中的男性说:“整个镇子都浸透了犹太人的血。如果不是父亲,那么就是儿子、叔叔或者兄弟干的。有那么大的仇恨,好像我们成了另一个民族。”

片子里有后来受审获假释的耶日·劳丹斯基,也有第一位挺身而出为惨案作证的犹太人瓦瑟斯坦因。片中出现了谷仓的旧址,也有屠杀后的坟场。一群穿白衣的犹太人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出席活动,来自瓦瑟斯坦因的家庭录像,但他们全部消失在哪一天。片中女人在问:孩子有什么罪过?砍了头当球踢,只有最坏的刽子手才这么做。如果是德国人或者俄国人这么干,我可以理解,波兰人怎么能这么干?

大约有二百万的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现场,听到这样的证言:

他们把这些人拖到这里杀害了,我告诉你的就是这个情景。拿一把屠夫用的刀,凶手划开他们肚皮。拿棒子打头,就这么杀人。坟墓就在这里,现在是垃圾场。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后,狗开始刨底,扒出来一根骨头,就是人的肩胛骨。任何一个人,只要看到了大屠杀,过一百年也忘不了。完全无法想象人对人做出这种事。我想不出来,我也不愿意想。

2005年,第二部有关耶镇的纪录片《耶德瓦布内的遗产》(以下简称《耶镇遗产》),由导演Slawomir Grunberg完成。他1951年生于波兰卢布林,毕业于罗兹的波兰电影学院,1981年移民美国。格伦伯格是导演、制片人和摄影师,曾获得许多重要奖项。

图片来自网络:纪录片导演Slawomir Grunberg

《耶镇遗产》片长75分钟,其国际交流版有英文字幕是56分钟,字幕可以全文下载。(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Odb9ythfE

这个片子的主要叙事线索是耶镇犹太人的后代(有些人是战前从耶镇移民到美国等国家的)和幸存者老人到耶镇参加2001年的新墓碑揭幕仪式,随着他们行程的展开,穿插了对战前生活的回顾和惨案的发生,也记录了犹太人来到波兰后政府官员和本地人的反应。历史和现实在影像中交汇,耶镇大辩论中的各个代表性人物一一出现在屏幕上。格罗斯谈到他写书的初衷,雅各布·贝克拉比唱起家乡的歌,镇长Krzysztof Godlewski诉说他接受真相、推动转变的心理历程,生气勃勃的记者安娜·比康特驾车在乡间路上穿行,顶着偏见和误解,坚持探索真实(她后来完成了另一本重要著作《罪行与沉默》,今年十月底刚刚出了中文版)。

格伦伯格去了阿根廷、以色列等国寻找耶镇幸存者,采访了曾经在耶镇生活过的犹太老人,也请比康特谈他对救援者安托西亚的理解,过去的事件和今天的现实构成对话。惨案摧毁着老人对故乡的向往:曾经的老宅被杀人者占据,在犹太人的血泊里建起自己的家居。一个家庭二十位成员全部烧死……这些创伤记忆在他们心里从没有消失。时任镇长Krzysztof Godlewski 决定要搬走代表谎言的老碑,但他被另一部分镇民视为叛徒。然而远道而来的犹太人代表团看到新的纪念碑上没有写出谁是凶手时,他们在年轻人Ty Rogers的协调下前往波兰外交部门表达抗议。

令人深感沉重的是,当地居民对远道而来的犹太人依然是冷漠、警觉和拒斥的。有这样一幕,格伦伯格跟拍了一位移民墨西哥的犹太老太太寻找旧居,左邻右舍都不肯告诉她老房子就在眼前。当她最后终于找到并想拍下照片时,里面的住户勃然大怒把老人赶了出去。

安托西亚·维日考夫斯基的遭遇更能说明耶镇本地人对屠杀罪行的讳莫如深。六十年过去,她还是非常恐惧,身处本地人的谎言和敌意中,她不能对记者坦然讲出将七位犹太人藏了两年半的经历。战后,她救助犹太人的行为被人知道,她和她父亲竟惨遭毒打,被骂为“犹太人的奴仆”。

影片在许多犹太人的家庭老照片叠印中结束,片尾字幕写到:耶镇大屠杀故事依然是波兰基督徒和犹太人内心和精神的痛苦创伤。人们惟一的希望是:真实的历史在我们所有人的生命中揭示自身,尽管这也许要等到几代人之后。

九年之后,在2014年,耶镇大屠杀发生七十三年周年之际,以色列导演Haim Hecht拍摄了纪录片《两个谷仓》(Two Barns)(影片:https://vimeo.com/104504131)

youtube 纪录片Two Barns 图像截屏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以色列记者海姆·赫特(Haim Hecht),他和剪辑Taly Golderberg是剧本作者,片长61分钟。与前面介绍的两部作品一脉相承的是,在这部纪录片中,艺术家、幸存者和历史学家们,面对激烈的争议和反对,坚持不懈地寻找和讲述真相。除了幸存者外,这部影片访问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辛波斯卡、《邻人》作者杨·格罗斯、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研究大屠杀在波兰的波兰裔历史学家杨·格拉博斯基(Jan Grabowski)、历史学家/波兰大屠杀研究中心负责人哈维·德瑞福斯Havi Dreyfuss博士,受到《邻人》启发而拍摄的故事片《后果》(Aftermath)的导演达瑞兹·雅布伦斯基(Dariusz Jablonski)等;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还有以色列驻波兰大使谢瓦·韦斯(Shevah Weiss)。

影片在谷仓大火的画面中开始,格罗斯在新书发布会上,而抗议者的诅咒声不断。画外音提示出一个秘密:战后那些审讯耶镇被告的卷宗在收入档案时带有一行备注:“所有这些资料三十年后烧毁” 。可能是有人忘了销毁,六十年后,档案落到了杨·格罗斯手里。

片中循着耶镇屠杀事件前后的时间线展开,通过海姆的介绍、研究者的评论和大屠杀见证者与幸存者的讲述,影片以更多的细节证明了耶镇惨案的真实性。片中采用了很多来自大屠杀纪念馆(YAD-VASHE archive)档案、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包括证人录音揭示出:不仅是耶德瓦布内,而且,在其他村镇也发生了同样的惨案。血流成河,不是一句修辞;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用沙子去盖上地上漫过的人血,以便通行。

youtube 纪录片Two Barns 图像截屏

在这个片子里反复出现了两个乐手在耶德瓦布内的各个场所演奏的画面,小提琴和手风琴合奏的旋律在路边飘荡,在街边邻人的门前盘旋,在通向谷仓的路上回响。时而优美时而悲怆的乐曲伴随着故事展开,让观众一步步跌入历史的黑暗隧道,那是在惨案的现场:杀人犯的同伙用音乐演奏来掩盖濒死者的悲号。

加拿大的历史学家杨·格拉博斯基教授也是波兰华沙大屠杀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大屠杀幸存者之子,毕业于华沙大学。2011年他在波兰出版了重要著作《追捕犹太人:德国占领时期在波兰的背叛与谋杀》(Hunt for the Jews: Betrayal and Murder in German-Occupied Poland ),这也是在波兰引起巨大争议的书。他在书中揭示了纳粹大屠杀的一种“人质机制”,那就是在波兰人中制造恐惧,实行人质连坐。在每个社区他们指定人选,这些人每隔几周轮换一次。由他们负责向波兰警方或德国人通报躲藏在该镇的犹太人。如果发现未被通报的犹太人,人质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每个人都积极摆脱犹太人。和杨·格罗斯的《邻人》一样,他的这一著作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波兰形象的玷污。

在纪录片中,格拉博斯基强调了耶镇屠杀里经济方面的因素。他认为,如果仇恨是一个人恨另一个人,那么在耶镇的谋杀里,更多的是冷血谋杀,并非有多少愤怒在里面。其中,贪欲是一个重要动力,杀死犹太人可以得到物质好处,这对穷人就够了。而格罗斯则指出,种族灭绝中熟人暴力是一普遍的模式。基于种族、宗教和后天培养的敌意,很容易被挑动起来,转化为非常个人化的残忍性。他们的评说涉及到大屠杀中人们的心理状态,道德彻底失范,人们对杀犹太人不再有犯罪感;而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一直延续到战后。

以色列大使韦斯的故事,代表了波兰人在战争中的另一真相,这是片名《两个谷仓》的含义。战争开始才4岁的韦斯,有三年时间和家人在波兰邻居的阁楼、马厩、私人祈祷室里找到藏身之处。在耶镇屠杀真相引爆公众舆论的激烈气氛中,他就任以色列驻波兰大使。他与波兰总统并肩来到耶镇参加纪念犹太人遇难日的仪式,他也讲述了自己得到救赎的故事。有位帮助他们全家的波兰邻居,不仅要防德国人和其他邻人,还要防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是警察,衣服上沾染着杀害犹太人的血迹。救助犹太人的邻人除了冒着生命危险,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韦斯亲临当年藏身的现场,讲述了救助者的义举。一位波兰女人让她12岁的小儿子来做帮手,每天将八个人的粪便带到河里倒掉。多年之后,他见到了拯救了他的波兰老人的孙子,给他过世的祖父母颁发了国际义人奖。他说:“那是黑暗中的闪光,它成为人类道德的灯塔,不能也不应该忽视这一点。”

影片最后向每个人都提出同一个问题:如果你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几乎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包括波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女诗人辛波斯卡。格罗斯认为,这样一种生死考验,是不应该让人们经历的。如果迫使他们身临其境,残忍的事情必会发生。

总的来说,这几部纪录片把与格罗斯《邻人》的学术对话转化为了栩栩如生的影像叙事,让我们从耶镇的实景、老人的回忆里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知识;也让我们进入到研究耶镇惨案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看他们如何顶住压力,揭秘大屠杀的真相和人性的变异。

(下接《九、影像对话之二:沉默的共谋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