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an
suntan

投資之外教育之内

孩子第二語言的培養(三)

工具和技術資源

今天從 LinkedIn 的聯繫人脈上看到一個讓人懷舊的同時發人深省的貼文。想必女兒從房間的某個角落找到同樣的古董卡帶,類似的對話也會發生在我們家裡。要知道我們的學生時代,一台Walkman可是最酷炫的科技,在課堂上顯擺一下,絕對吸引全班眼球。另外,也偶爾看到現在的孩子看不懂指針式錶盤上的時間。硬幣的另一面,則是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對數字化和移動通訊等新科技的接受度;以及新的消費科技井噴式的湧現,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工具和資源簡直不要太多。

接下來我從語言環境的營造和利用網路平台特別是社交平台建立可持續的教學機制,來分享學習第二語言的經歷和收穫。

正如在「孩子第二語言的培養(一)」一開始所介紹的關於女兒學習法語的緣起,高質量的卡通片和文娛產品(例如,迪斯尼的全套產業鏈:從卡通電影,書籍,衣飾到主題公園)是非常棒的入口,因為讓孩子願意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都是:有趣!(見「在孩子第二語言的培養(二)」)

看到很多網路上分享的孩子學語言的討論和故事分享(大多是英文):送課外興趣班,或者直接是從雙語幼稚園開始恨不得安排到國際學校小中高一條龍,甚至小學就送國外留學。當然,有足夠多的財力和投入,我毫不懷疑可以達到的效果,但本文想要探討和分享的是:在不過分犧牲家庭的原生關係(例如:小學就離開親生父母到另一個國度生活,對於孩子品性和全人的成長昨造成的弊端已經有很多討論)和生活模式生活狀態的前提下,依然能夠最大化工具和科技的優勢,達到性價比同等甚至更優的效果。

語言環境

假設在一個像台灣這樣還是比較一元的語言環境中成長,除非有天然的說第二語言的家庭成員或很緊密參與度的社群(例如,雙語教會),學習的環境大概率需要自己主動去營造,像上面那樣絕大部分外包給學校或者移植到對象語言的國家恕不在討論範圍之內,也違背了「在孩子第二語言的培養(二)」上分享的「在一起」的原則。以下營造的資源,大概以聽說看的幾個方面來粗略分類介紹:

  1. 卡通片和親子電影:這個類別基本上就是醞釀孩子的興趣和語言的意識,TA會想,“咦?話原來可以這樣說出來的呢!” 在 (一)中介紹的「粉紅豬小妹」(Peppa Pig),「花園小精靈」(Ben and Holly’s Little Kingdom)強力推薦。上面說的迪斯尼系列的卡通和電影都非常棒,尤其對於女孩來說殺傷力太強了;迪斯尼獨特的優勢還有它的主題公園(若不是全球肺癌疫情的大爆發,我們一度考慮暑假去法國迪斯尼公園附近租一個Airbnb,買一個 Pass,每天去裡面看聽法語的真人表演!)
  2. 歌曲和電台:第二語言的兒歌,和孩子一起學唱,甚至如果TA先會了,讓TA教,反反覆覆一起學習一起練習,甚至一起唱一起跳,這時候 Youtube和Spotify就是相當強大的資源,時常可以發現新的很棒的兒歌和推薦的視屏(因為後面的推薦算法和機器學習,用它們聽越多,推薦的內容越精準對胃口)。電台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目前我發掘了好幾個幫助初學者入門的法語電台,但畢竟視覺和互動的模式對孩子有更大的吸引力,目前其實還沒用起來,卻可以作為以後的備用。
  3. 亞馬遜的 Echo Alexa 智能音響:這個是一個滿讓我一度自豪的life hack😊。目前支持滿多語言的,英語,法語,日語,西班牙都有,只要在設定上選擇想要對話的語言,即可以開始人機交流。好處是只要有電和網可以有一個24小時無厭倦不煩人的對話對象;不足則在於很多時候會答非所問,對於小孩子更需要鼓勵和引導,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對話的熱情。當然 Apple 的 Siri 和 Google 的 Assistant 也是可選的;只是個人覺得 Alexa 相較之下更好一些,它上面的資源(Alexa 所謂的 “Skills”)也最豐富:例如和她玩Quiz,問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 “獅子的叫聲是怎樣的?”更不用說簡單的重複性的對話:講個笑話?天氣?今天好嗎?今天心情如何?
  4. 網路溝通平台和同語言的朋友保持聯繫:在世界的全球化和平扁化的當下,培養一門非母語的語言最終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能和跟廣闊的世界溝通?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發達,而這些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iTalki 就是一個很好的語言社交平台(下面再另具體介紹它承載的教學平台和付費功能),那裡可以選擇大部分世界上交流的語言,以交換語言的方式互惠。而 Facebook 臉書和其他熟人社交的設計則更適合維繫已有的友情,要強行進行陌生人社交效果不會很好,但加入一些群組獲得及時的資訊和竅門倒是不錯。例如,我們就有加入臉書上的在香港的法語群組。
適合找找語言交換的陌生人社交平台 iTalki

教學資源

一旦孩子進入了學習的狀態,有基本的信心和興趣去用第二語言交流,建立比較有規律的學習機制就非常重要。這裏就要重新介紹一下像 iTalki 這樣的語言網路教學平台。類似的平台還有 Preply:

兩個我們都試過,上面各種語言的母語師資都相當豐富,APP的設計和穩定性其實 Preply 應該更好,但最後選擇了 iTalki 也是因為我們比較滿意的老師都在那裡,中間也試錯了好幾個才定下來的。至於選老師,有幾個原則還是比較有分享的價值:

  1. 不是學費越貴就越好
  2. 先做朋友再做老師:這是我一開始接觸任何一個老師都和他們建議的點, 甚至不需要一開始就全程用所教學的語言(法語)來進行,先互相能夠聊天(英語也好)和建立基本的互信友誼比什麼都重要
  3. 盡可能及早的固定下來上課的頻率和時間,例如時差的關係,法國或者比利時和台灣都至少有6個小時的時差,我們在選老師的時候就已經把她能固定配合的時間作為考慮因素放進去,便於以後長期可持續的進行
  4. 盡可能有至少兩個比較固定的老師:這是後來才學到的教訓。一開始也是覺得好不容易遇到一個願意教小孩子而且有自己的方式和熱情的老師,女兒也上的津津有味,很不錯了;然而過了一陣子,老師會有其他的事情忙,就會臨時取消,其實這很正常,不能怪對方,而是網路課程本身的不足。而彌補的方法就是多找一個,或幾個備選或交替進行。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穩定性的問題,還能擴充學習的多樣性,讓孩子更靈用第二語言和多個真實的對象交流學習。

有了老師,選擇固定的網路平台來上課就比較關鍵。也許因為疫情的關係,Zoom已經很普及,又或者因為網路安全的關係,還是有些顧慮;無論如何,個人認為 Zoom 都絕對是最穩定和最高質量的網課平台,從無延時,到強大的斷線恢復能力,到桌面共享,錄像和自定義背景等等,都讓其他工具相形見絀。當然,如果對於安全比較介意的,Skype 也是可以備用。

假如只是培養孩子的英語,其實選擇面可以更廣,尤其是最近的井噴出來網路英文幼教 Apps,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但兩類 Apps 最大的不同在於,iTalki 和 Preply 是很純粹的在做平台,築巢引鳳,和師資沒有綁定的合約關係;而後者像 TutorJr,VIPKid 或者 GoGoKid 的模式是把師資以雇用的關係引進到平台上的。這樣的好處當然是可以更好的保證教學的穩定性和質量;而不足則在於師資的主動性和自然程度多了一份若有若無能感受到的對方那種“給人打工”的很微妙的氛圍,可能不恰當的比喻,就有點像出行找 Uber 和找計程車的異同吧,或者旅行選擇自助式的還是跟團的。

以 iTalki 這樣的網路平台為主,最後分享一些扶助性的語言 Apps,當然首推 Duolingo!坦白來講像 Duolingo 這樣非常適合碎片式語言學習的App,我作為成人其實更鍾愛和受益:在地鐵上的兩三站路或者排隊等買午餐便當的幾分鐘,剛好來玩一波。類似的還有 LingoDeer。

對於專注在英語學習的,還有 Lingokid 和 Khan Academy Kid 都非常棒,但前者需要付費,否則每天的使用很受限制。

LingoKids免費的版本使用很受限制
Khan Academy Kid 嚴格意義上不是語言App,而更多事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幼兒全才培養工具

這些 App 對年紀小一些的孩子,我的經驗是大人的陪同和鼓勵不可或缺,畢竟有一些挑戰和難度,沒有人在一旁鼓勵,小孩子很難主動去使用和獲得進步。而如果能適當的配合線上的教學,以我們目前學法語的經驗,還是蠻可以走下去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