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wa
minwa

不信佛之人的wiki佛学101 笔记

我不信佛, 算是钟情于尼采的虚无主义吧。 今日血血来潮 打算了解一下 佛学相关的知识, 故写下此笔记。并无宗教信仰, 全程当作历史故事来看。 并不中立,也不权威。 全部知识点都来自于互联网, 主要是wiki。 希望不要误导他人。 也希望同样好奇之人 可以当作参考来看看。

  1. 佛教: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印度边界间)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于35岁达成了解脱生死的修行目标,对弟子开示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导内容。在乔达摩死后某些弟子因为对佛陀的思念而予以神化,以及婆罗门教内容渗透进而宗教化,至现代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跟道教好像啊。 哲人写下了自我思想的感悟, 后人个人崇拜, 然后为了建立组织赚钱赚名声。 就变成了宗教。

  2. 释迦牟尼: 悉达多·乔达摩前623/563/480年—前543/483/400年。 刹帝利种姓。 真实存在的古人。 信众多称释迦牟尼为佛祖。 世尊释尊等。 从明朝开始,汉地尊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祖如来佛清代满人则称释迦牟尼为佛爷。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佛陀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又音译为“文”[11],意为“仁”、“圣贤”、“禁欲修道僧”、“寂默”,所以又译作“能仁寂默”[12]、“释迦文佛”[13]、“能仁佛”[11]等。按古印度传统,“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乞食、离欲修道、修行成就者的称谓。

  3. 佛: 又称佛陀,佛教术语,意译为“者”,“觉悟者”[1],“悟道者”,是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修行圆满者。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有十个尊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薄迦梵[2][3],具足十力十八不共法。狭义来说,佛指历史上的释迦牟尼[4][5][6]。广义而言,从烦恼解脱,圆满菩提的觉悟者都可称为佛,如过去七佛和现在的十方诸佛。非神灵。

  4. 佛教出现的背景: 佛教出现前的远古印度社会,婆罗门教信奉神灵——即三大主神:创造万有的梵天(Brahmā)、保护神毗湿奴(Viṣhṇu)以及破坏、再生和舞蹈神湿婆(Śiva),认为祂们主宰一切,通过对这些神灵进行祈祷,就可以获得现世的种种好处,于是渐渐出现各种祭祀,以及对各种神灵赞咏,书写记录成为四种《吠陀》。

  5. 吠陀: 吠陀梵语:वेद,罗马化: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吠陀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教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1]。 * 一大堆讲 歌颂神明, 如何祭祀, 古人生活, 治病之类的诗歌古书。 像是 远古祭祀 写下来的一堆他们觉得很有用的东西的集合。 尚没有流派之类的区别。

  6. 婆罗门教: 认为古印度社会所有种姓都由梵天身体所生;婆罗门由头部或嘴部生成,故地位最高;刹帝利由双臂生成,地位次于婆罗门;以此类推。由于种族等级森严,社会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长期巨大差异,古印度社会渐渐分化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等四种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实际上是一套血统论社会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

  7. 沙门:沙门梵文श्रमण śramaṇa巴利语शमण samaṇa),又译为桑门丧门娑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舍罗摩弩,意译为道士、道人、贫道等,意为“勤息”、“止息”等意,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汉传佛教中,意义略同于和尚。 种姓制度带来的诸多不幸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状革新的思潮,史称“沙门新思潮”(梵文:śramaṇa),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教。 * 哎,众生皆苦。

  8. 沙门新思潮(六师外道): 古印度的诸沙门教派中,除佛教之外,对六个主要教派的并称。外道是佛教对自身以外的其他印度宗派的称呼。* 百家争鸣! 想必是很苦难又辉煌的时代。

    1. 富兰那派: 道德虚无论者,认为人所造作种种业行不带来善、恶之业报,又认为不须要实行道德的善法就可获得解脱

    2. 莫加梨派: 宿命论者,认为苦乐都是定数,愚者和智者,都经历八万四千大后而解脱。

    3. 散若夷派:不可知论者,对于超验事物持不可知主义,即不说:是这样或是那样,也不说正确,不正确。

    4. 阿耆多派: 唯物论者,生命以色身为主体,人死亡之后,身体便逐渐败坏,终究消散无余。

    5. 迦罗鸠派: 原子论(aṇu vāda)者,提出七元素说(地、水、火、风、苦、乐、命)。

    6. 尼乾陀派: 非绝对论(又称非一边论)者,耆那教的祖师,以盲人摸象为喻,进而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采用七值逻辑。认为世界是由极微构成,不由神造。 正知正见正行为核心的教义。

      1. 有(asti):存在, * 真

      2. 无(nāsti):不存在, * 假

      3. 有而且无(asti-nāsti):既存在又不存在, * 逆否

      4. 非有(不是):非存在, * 非真

      5. 非无(不非):非不存在, * 非假

      6. 有亦有(asti-asti):即存在又存在, * 双重肯定

      7. 无亦无(nāsti-nāsti):即不存在又不存在, * 双重否定。

  9. 时间线: 初期佛教 -》 部派佛教(北传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天台宗 禅宗密宗 净土宗 日莲宗) -》 金刚乘佛教(密宗, 藏传佛教) * 括号里是东亚/中亚听到的流派。

  10. 初期佛教:指从佛陀证道传教或死后开始,到根本分裂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历史阶段,此时的教义与释迦牟尼原始的教义相去不远,被认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义。 律藏,波罗提木叉, 戒经, 阿含经,

  11. 根本分裂: 佛陀死后,大迦叶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优婆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即后世传承的五部《阿含经》),集结佛教的经典与僧团戒律。无法参与第一次结集的大众,在距第一次结集地点二十余里处发起了数百千人大结集,因参与者广泛而称大众部结集[1]。大众部大结集所产生的经典,除三藏外还有杂集藏和禁咒藏。在佛陀死之后百年, 僧团 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毗舍离僧团所行的十事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然后分裂。 律分五部。 形成四大部主流。最后,分化出十八部或二十余部等不同的小派系。

  12. 部派佛教释迦牟尼死后,从上座部大众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时期与发展阶段,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僧团所形成的各个部派的合称。 * 独裁圣人死了之后。 就开始春秋战国混战。 传到东亚, 后面的大乘佛教像是初期佛教的修正主义结果。 LOL

  13. 大乘佛教: 是指以成佛为目标而修行的菩萨乘,由于菩萨成佛救度无量众生,因此名为大乘;虽然菩萨修行,出现在各个部派佛教的派别之中,但是大乘佛教特别专注和尊崇菩萨修行,从而发展出其教理体系和对空性的特有观点,并将非以成佛为修行方向的声闻乘缘觉乘称为“小乘”。在大乘佛教当中,接受密续作为主要修行内容的佛教派别,称为金刚乘,可视为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因为金刚乘亦是以成佛为目标,但金刚乘的教义中另有与菩萨乘的通说内容、立场不尽相同的秘密修行方法。

  14. 密续: 密教信奉者认为,密续的内容,是由菩萨、或是婆罗门教提婆神等神灵,通过神秘方式,对某些上师进行直接的一对一方式教授,之后笔录为纸本。密续只能通过上师,传给少数被认为有资格学习的信徒,但是不能公开给其他人。弟子在接受密续传承之前,必须先宣誓终身效忠上师,接受灌顶,以及保证绝对不外泄相关内容。

    1. 依密续的内容,汉传佛教将其分为三部,杂密胎藏密金刚密

    2. 事续(所作怛特罗,即杂密) 、行续(行怛特罗,即胎藏密)、 瑜伽续(瑜伽怛特罗,即金刚密)、无上瑜伽续(无上瑜伽怛特罗)

  15. 婆罗门教复兴: 大乘兴起的时候,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在中部复兴了。复兴了之后,大乘佛教为了兴起,就跟婆罗门教进行了竞争,事实上大乘就是跟婆罗门教竞争过程里产生的。但是佛教再次兴盛,倒过来又再次刺激了婆罗门教的重生,于是在印度大陆一个新宗教诞生了,就是婆罗门教的变型——印度教!毗湿奴在“吠陀”里是太阳神,在印度教中就升格为了世界的守护神!以种种化身著称,主要是十个化身:猪、人狮、龟、鱼、罗摩、大黑天……,他第九个化身是释迦牟尼,没错就是佛陀。

  16. 古印度六派哲学弥曼差:

    1. 弥曼差经》: 无神论, 拥护极端的仪式主义,其认为祭祀仪式能够生效的原因在于其自身 而不在于神灵。 物质本身是不灭的,轮回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主张让所有凡人参与祭祀仪式,这样他们便能积累善业,死后便会投生到提婆界(居住在天上的人)并享受各种福乐。

    2. 吠檀多:《梵经》:

      1. 二元论: believes that God and the individual souls (jīvātman) exist as independent realities, and these are distinct, being said that Vishnu (Narayana) is independent (svatantra), and souls are dependent (paratantra) on him.

      2. 不二论自我(Atman)和(Brahman)是绝对一和同;除了梵之外没有任何是一切事物。 梵是唯一真实,世界如梦境一般;梵与自我终究是没有分别的。

      3. 胜二元论Brahman, as qualified by the sentient and insentient modes (or attributes), is the only reality.作为有条件的有知和无知的模式(或属性)所限定的Brahman是唯一的真实。

    3. 数论:《数论经》:宇宙由两大本原组成:补卢沙(最高精神)和原质(原初物质)。 原人是宇宙的本原,但众天神(提婆)却用他作了祭祀的牺牲,于是从他的躯体产生世间万物(尤其是四个种姓)。原质,按数论的观点,由所谓三德组成。三德分别是萨埵 sattva(明性、悦性、明亮的、智慧的、轻的)、罗阇rajas(变性、动性、变动的)和答磨tamas(惰性、暗性、黑暗的、愚痴的、沉重的)[3][4]。三德具有互相矛盾(或制约)的属性。“萨埵”倾向于探究事物的本原[5],“罗阇”倾向于动性的傲慢、贪婪和嗔怒[6],“答磨”倾向于惰性和不敏感[7]。早期数论接近于无神论,认为原质就是物质世界的根源;物质世界不依赖于补卢沙(宇宙精神)而单独存在,在三德的作用下是运动变化的,并且否定有可以脱离肉体的灵魂。但是后来它受到了吠檀多派哲学的严重影响,逐渐失去了这种特点

    4. 胜论:《胜论经》、有一个最高实体,是它控制着物质微粒--极微及其形成万物的组合。他们将一切与概念对应之存在视为实有,并分为六个范畴(padārtha,句义):存在、质量、行为、普遍性、特殊性、固有,以此来说明世界各种现象的存在。在逻辑方面,胜论派跟正理派(nyâya)紧密相连,正理的三段论被他们用于正确的推理过程中。

    5. 正理论:《正理经》:正理的逻辑辩证法特点使其成为获取实际知识的特殊工具,由此也成为从轮回解脱出来的力量源泉。正理分十六个部分:1.认识手段;2.认识对象;3.疑惑;4.动机;5.实例;6.定说;7.五支论式(论题、理由、范例、推理、结论);8.吟味;9.确定;10.论议;11.论诤;12.论结;13.议事理由;14.诡辩;15.错误论难;16.败北立场)* 有点意思, 有时间再细查查。

    6. 瑜伽:《瑜伽经》。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1. 身,诃陀瑜伽。以学习呼吸与身体锻炼为主。现代的哈达瑜伽被统括为体位法的练习,所以所有强调体位法身体锻炼的派别都可以归纳到哈达瑜伽里。

      2. 心,胜王瑜伽。强调八步功法身心并行的锻炼,尤其着重于静坐与冥想的锻炼,以达到天人合一三摩地为目标。

      3. 知,智慧瑜伽。以理性的思维、逻辑思辩以探求真理的瑜伽。用印度人的观点来看,中国的老子庄子等可以视为智慧瑜伽修行者。

      4. 情,虔信瑜伽。追求超越情绪、理性纯善的道之爱,以冥想、唱诵、礼拜等严谨的宗教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行善来达成。为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巴克提运动的中心内容。

      5. 意,行动瑜伽。通过积极入世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来达致功德圆满。圣雄甘地即行动瑜伽奉行者。

      6. 梵颂瑜伽: 宗教歌唱、咒语念诵、秘密咒语念诵等等。

      7. 密传瑜伽: 俗称“双修”。千年师徒的秘密传承,着重于开发生命能量,超越凡人境界的修练。密宗瑜伽的特色为复杂曼陀罗图案(Yantra)、详密的宗教仪轨、不对外公开的内容、利用男女性能量引出生命能量的修练法、变换物质的练法、利用尸体的修练法、太阳能修练法等等。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