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賣書如此艱難之當書不在生活(的訊息)裡!

這篇我本來要寫在我個人Facebook,挪出來寫成文章好了。(因為我不想再跟只會說「老闆說沒效果所以不做」的任何人討論這些事了。這種負能量超強的,累死人。)

從書展(2020)延期、取消,一路到最近推薦人收不收費、版稅10%被嫌少,我跟出版界的朋友都會稍微討論一下這些事。只是聊著聊著都會進入無限無解的迴圈裡。而其中一項就是無限跳針的「老闆說沒有效果不要做!」(沒有銷量不要做、沒有人看不要做、做了沒有漂亮的數字不要做、有漂亮的觸擊分享但就是沒銷量也不要做……)

我應該做過數以千計的banner吧!至今2020年我在做banner的時候,還是要提醒一下出版社「字不要太多」,尤其是各大通路上幾秒就輪播的那種(Facebook的封面勉強可以「多一點點」)輪播的秒數3~5秒,試著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3~5秒的瞬間裡,你要讓消費者看到的是什麼?要怎麼讓他們跟著瞬間點開那個連結!」

你放10個字,它也是3~5秒就輪到下一張,你放50個字,也3~5秒到下一張,所以應該做的是去想像:你是網路使用者,你要在網路書店逛,你在3~5秒內會被什麼樣的「文案」給「抓住」目光。

是,我遇過非常多把banner當海報(文宣)來做的合作單位,而且會堅持的多半都是主管職的。通常是這種對話:「主管說(字)都要放。」(還外加一句「比較豐富」)然後我們接下去的對話就是:「他(老闆)到底有沒有在上網?那麼多字根本沒有人看得完。」結論當然是「他們。都沒有。在。上網。」

文案的精簡扼要在網路上的使用是極其必要的要件。且不論在banner輪播的3~5秒到底看不看得完,試著滑一下Facebook,你每一則訊息滑過去的速度有幾秒?也許連3~5秒都沒有!那麼banner上你放那麼多文案,到底給誰看?就別說字小的比螞蟻一樣小的那些字,就是裝飾用而已。(banner,在電腦上看的圖,字最小不要小於14pt,勉為其難12pt。最難理解的是小字就算了,還用特粗到底是?給。誰。看?)

*當有人提出「banner不就把文宣拿去改」這種說法。我想全世界美編(設計)都會想翻白眼吧。光是字級的變化就不是等比例縮放那麼簡單!做設計跟寫文案的人都要從使用者角度去思考。(就像你不會在室外巨幅海報上,放500字的文字一樣!)

通常我只要看到字太多、太擠的banner文案,一定是二話不說請行銷刪字。(當然,我還是會遇到「老闆堅持」的這種說法!但老闆就是不上網也不願意交給自己的員工決定,你奈他何?)

大部分的時候,這個問題又回到那個「無解的迴圈」:老闆覺得沒有用。而實際上有些行銷方式真的沒有成效,的確會讓人想問「做那些(賣不了書的事)幹嘛?」

而這個問題接下去就在我下面的實驗裡出現有趣的變化!

半年前我決定把所有「跟出版有關」的「合作單位」全部從我的Facebook朋友名單刪掉!連粉絲專頁我都不按讚。在此之前,我的Facebook根本是巨大的出版同溫層,我光是接收「書」的訊息都看不完。 

但在我做了這樣刪除的舉動後,Facebook的演算法幾乎不會讓我看到跟出版有關的訊息。(除了幾個還在出版界的「朋友」偶爾會分享以外。)那麼,我以外不在出版同溫層的朋友和他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怎麼會看到跟書有關的訊息?當你還在想「做這些到底有什麼用?」使用者習慣透過大數據早就把你的觸擊排列給擠到演算法的很後面去了。

太依賴Facebook行銷更是一件自殺行為!但還能怎麼辦呢?每次聊到這裡又會掉進下一個迴圈裡:做這個沒效果、做那個賣不動……(跟上面說的不一樣,這是執行過後的結果。)最後聊到沒勁的結論就是「等死!」既然都是等死了,為什麼不起身去試所有的可能?(還有什麼可能?沒做過的任何事都是可能!)為什麼不去了解目標群眾的需求?為什麼不去熟悉一下網路使用者語言?

你真的知道跟「網路對話」是不能把你書上所有的文案、推薦序一字不漏的貼到網路上嗎?你知道Facebook是不適合閱讀長文的界面嗎?(就別說一本書序可能超過3000字。挑出好段落不是行銷或編輯的功力嗎?)

你知道不買廣告你真的要有很好的觸擊率,靠的是花大量的時間跟網友互動、跟著熱門的話題走、拋出有趣的話題被討論被分享,最後才很有可能回到「你說的這本書很有趣,我買來看看!」這件事上。

說到底是「網路上的一切」瓜分掉「閱讀(一本書)」的時間嗎?是,也不是。更認真來說,網路上有趣的那些事應該是先奪去人們對於「書」的興趣,才是真的形成「不買書」的結果,而在這之前根本還沒有討論到「這本書好不好看、是不是好書、是不是專業做出來的書。」

如果「書」已經不在「生活裡(生活可被接觸到、看到的訊息裡)」那麼,誰會起心動念去買呢?(我根本連「有這本書都不知道啊!」

最近實在討論這些無解的迴圈讓人疲累:

老闆說做了沒有用就不要做、不想做:那些沒有預算的事,你想做你不能回家做、下班做嗎?那些你覺得有可能的事,你不能因為「自己」「覺得有趣」所以去try try看嗎?你不能擁有自己的想法嘗試看看嗎?(你做到了、做好了,那就是你的,不是你老闆的!所有你親身執行的東西,都會內化在你的大腦裡!)

做老闆的要看數字、看成績,你不給員工權力,也不給資源/支援,更不給時間觀察和執行,你還不親身去了解困難在哪裡?(餿主意都提不出來)上個網都抗拒得半死,到底你還想不想賣書啊?

網路、書、行銷,這三樣東西,明明都是非常有趣的事,為什麼湊在一起非得進入那種「就這樣啊沒辦法」的死胡同裡?(其實一直都在死胡同裡,走出去看看啊!)

圖:
博客來的截圖
20190127小陽。日栽書屋 Canon EOSM5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