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先生
弓長先生

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平靜

溝通的目的是要取得平衡,讓彼此更靠近;而不是努力的想說服對方,滿足我們的期待。

平靜,不代表沒噪音、沒困擾、沒有難題。

真實的平靜是身處這些干擾之中,心依然安寧。

因為很多人希望的是不要有那些煩人的事和被打擾就是平靜。實際上就算四周圍安安靜靜;但,往往自己內心有更多的聲音,所以反而無法平靜。

尤其當空氣突然安靜沈默,更無法自在。最大的干擾來自於自己的「小我」。

很多朋友問我:「孩子都不說!!怎麼辦?」或是:「問了孩子都說不知道!!怎麼辦?」

如果以長期效果來看「怎麼辦?」的時候,核心的問題是「怎麼辦?」,不過是在成人如何面對孩子的都不說!問題關鍵不在孩子說不說,而是怎麼面對孩子的不說!怎麼面對孩子的不知道!

可是,很多的時候想要的只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

因為如果是希望長期效果,必須深入自己內心思考「當孩子都不說、或說不知道的時候你會焦慮嗎?或者當時你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問了就要期待對方要說,屬於不當期待。

帶著不當期待為目標的探索,往往無法貼近。表面上關心人,對方感受容易是你只是關心事情。

而單純好奇的提問,關心人而不是關心事情。

當可以面對及處理(非壓抑)自己內心的波濤洶湧,才有能力與機會看見不說的背後發生了什麼!

孩子的「什麼都不說」,究竟是「真的都不說」還是「不想說」或者只是「還沒有說」?

孩子的「不知道」,究竟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說了你也不願意懂」或者只是「說了你也還不是被責備碎嘴」?

不想說的背後呢?是「反正說了也不懂」還是覺得「反正說了也沒用」。

而「說了也沒用」在自己習慣的說法是孩子從過去的應對經驗裡「習得無助」後的應對。

「什麼都不說」的情況,我們自己是否曾經經歷過?

反正說了長輩也不想懂。反正說了也沒用。說了只會讓他們更擔心,但他們表達擔心的方式就是一直碎碎念或者是假開明的情緒勒索。

現在我們長大了

  1. 我們是否有給對方機會說?
  2. 我們是否保留等待的時間和給對方空間?
  3. 當對方無論說了什麼,我們是否能如實地聽見而不作出評判或評價?
  4. 如果有任何的評判或評價是否會折抵對方的價值?
  5. 因為當說出來的東西,跟我們期待有落差時會不會焦慮、憤怒、生氣與難過?
  6. 當對方還沒回答的時後,我們內在是否能安然自在?

去年三月底正在準備新進人員洗澡,新進人員一進滿地水的浴室,很開心的跳躍!

我:「新進人員,你這樣跳有點危險,可能會跌倒,請你小心點!我會擔心!」語畢,他點點頭,沒多久又很開心的跳了幾下…

因為這是我的擔心,不值得造成兩個人之間的不愉快。

兩人開心的洗完澡後,上樓著裝完畢,他很開心的跑到上鋪去玩。

我:「新進人員」坐著輕輕地呼喊了他的名字之後,就停了下來。

過了二十秒他才探出頭:「阿爸什麼事」

我:「有件事想跟你聊一下,有空嗎?」

新:「好啊」

我:「我很好奇一件事」新:「什麼事」(看著我)

我:「我發現有時候我或媽媽提醒你的一些事,不知道是你沒聽見還是我們沒說清楚,緊接著你會再做一次。就像剛剛洗澡的時候,有提醒你這樣跳可能會跌倒,因為我擔心你受傷,也不希望你因為這樣受傷,當然這是我的擔心。所以有時候覺得有些沮喪。」

新進人員看著我「恩」了一聲。

我:「我需要你幫我,幫我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醒你,你會聽見並注意到?好嗎?」

新:「好啊!可是我不知道有什麼方法?」

我:「沒關係!你想到再跟我說!因為不希望為了這樣的事造成我們之間的不舒服。」新進人員點點頭。

我:「那記得想到的時候跟我說一聲喔」

新:「好喔!!」(很開心的蹦蹦跳跳去玩了)

當時把這貼文放在個人頁面,有朋友問我那他後來想到了嗎?

我的回覆是:「還沒啊!不過想不想得到,不會是我在意的地方。」

「背後最深的希望是讓他理解儘管未來他也會遇到些他不如預期的事,但他可以清楚表達出自己的狀況,而不是責備(怪罪)對方沒有順從他的意願或期待。」

「同時,在面對對方說「不知道」時,能如實平靜的好好接住對方的不知道。」


溝通的目的是要取得平衡,讓彼此更靠近;而不是努力的想說服對方,滿足我們的期待。

只是在憤怒爭執或對方沒有滿足我們內心期望時很難去思考雙方關係是不是真的比讓對方聽自己的話更重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