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no
somno

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自媿無鮭菜

《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761年) 唐 · 杜甫

  • 臥病荒郊遠,通行小徑難。
  • 故人能領客,攜酒重相看。
  • 媿(1),空煩卸馬鞍。
  • 移樽勸山簡,頭白恐風寒(2)。
  1. (鮭一作
  2. (頭白句:原注:高每云:“汝年幾且不必小于我。”故此句戲之)。

【鮭】,戶佳,戶皆切,hai5/ha5, 不過音符圭為 -ue音! 故有可能是 he5音! 這樣就跟【蝦】同音了(註解1.)! 目前我們吃的泰緬,雲南的「蝦醬」,或說魚露,極有可能就是「鮭醬」!

古字的【鮭】,不是今日熟知的salmon,而是今謂之河豚。【論衡】鮭肝死人。戸佳切,音鞵。吳人謂魚菜總稱。而在東南沿海,則為鹽漬小魚的稱謂!

語料來源:

《台日典》【鮭】: ke5/kue5(偏泉)/kere5(泉) (1)細隻ê魚á、蝦á用鹽sīⁿ。 (2)糖á餅、魚koaⁿ等無完整ê形體;破爛。相對:[全(soân)]。例句:(1)kiâm(鹹) ~。chiâⁿ (成)~ 免jōa(若干) chē (多)iâm(鹽)。


最常用的【ke5】是第一種用法,特指魚蝦類的鹽漬品! 《台日典》紀錄的有:

  1. 【âng-li̍k-kuê】紅綠鮭。[紅綠蛤]sīⁿ鹽ê kê。
  2. 【tsu-lê-kuê】珠螺鮭。赤螺漬(sīⁿ)鹽ê kôe。
  3. 【hê-kuê】蝦鮭。蝦ê sīⁿ-kôe。
  4. 【ô-kê】蚵鮭。蚵sīⁿ鹽ê kê。
  5. 【oo-ham-kuê】烏蚶鮭。鹽sīⁿ ê烏蚶。
  6. 【hōng-gán-kuê】鳳眼鮭=[kàn仔鮭]。
  7. 【kàn-á-kuê】𧒄仔鮭。田貝sīⁿ鹽ê kôe。
  8. 【ka-tang-kuê】加冬鮭。[加冬魚]用鹽sīⁿ ê kê。
  9. 【kiâm-kuê】鹹鮭。細尾魚sīⁿ鹽。
  10. 【sīnn-kuê】生鮭。用鹽漬肉或魚。(sinn7 ->漬 tsi7-> si7->sinn7)
  11. 【àu-kuê】腐鮭。臭臊(chho)。
  12. 【tshàu-kuê】臭鮭。臭味ê豉(sīⁿ)鮭。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裡記載,早期王船信仰中的必備祭品有:"……蝦鮭40甕、蚵鮭40甕、麥螺鮭40甕、赤嘴鮭40甕、珠螺鮭10甕、鮭10甕、鎖管鮭40甕、花魿鮭40甕、丁香鮭20甕、(𧒄)鮭、紅蟶鮭、烏蚶鮭、鳳眼鮭20甕、….."。

可以得知【ke5】製品在庶民中的地位!

註解:

  1. 【ka-pue】吉貝。(1) (動)烏貝。 (2) (戲)陰門。=[田貝]。
  2. 【tshân-pue】田貝。田裡ê大蛤。


潮汕》字 鮭讀 koi, 《粵語》讀 gwai1, -oi 讀如 -ai音! 與 【醢】字的韻母相同! 福州話》發 gie53音,採用𩸞(魚+奇)字!也寫作“鮭” 〖𩸞囝〗gie33 iang33 一種經過醃制的海魚,體小,長約十釐米,味較咸,帶汁兒。 而《客家話》直接採用字! 發音四縣gieˇ海陸 goi! 也是 -e vs. -ai 的音變!

李如龍在〈論閩語與吳語、客贛語的關係〉(丁邦新 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對【鮭】字有詳細說明:

【鮭】 《集韻》戶佳切,「吳人呼魚菜總稱。(鮭菜)」 今各地閩語關於鮭還有許多說法。福州話【鮭】可單說,音 kie2 指一種醃製的小海魚(也說咸鮭),又說鮭油 ha2iu2, 俗寫作(魚+奇)油,是一種用小海魚發酵醃製的調味品。廈門話也有以上的說法,音 kue5, he5iu5。又說「無鮭無菜,好鮭好菜」,(音 kue2 )則是最準確意義的魚菜總稱。 (註:《1976 Maryknoll台英辭典》 he5-iu5 蝦油)

【ke5】 這個字應該跟【醢】有關聯!音海(hai2)。《說文》肉醬也。《詩·大雅》醓醢以薦。《疏》醢,肉汁也。《禮·曲禮》毋歠醢。週禮「醢人」:掌醓醢。麋臡、鹿臡、麇臡、蠃醢、蠯醢、蚳醢、魚醢、兔醢、鴈醢。凡醢皆肉也。鄭曰:作醢及臡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復之,以粱麴及鹽,漬以美酒,塗置甀中,百日則成矣。

客家話以【醢】為gieˇ音! ,粵語,潮汕語,客家海陸【鮭】的韻母都是 -ai音! 可以得知!

《集韻‧平聲佳韻》:【膎】,戶佳切。音鮭(hai5/ha1)。《說文》脯也。 《徐曰》古謂脯之屬爲膎,因通謂儲蓄食味爲膎。一曰:『吳人謂腌魚為膎脼。』,《韻會》南史,「孔靖飮宋高祖,酒無,取伏雞卵爲肴(下酒菜)」。王儉云:「庾郞食膎,有二十七種。」。「佳」韻及相對應的上、去聲「蟹、卦」韻字臺灣閩南語白讀多為 -e 韻,如:「買、矮、蟹、賣、債」等字都是。反切上字「戶」代表「匣」類聲母,臺灣閩南語白讀音多讀為 k-聲母,如「猴、厚、縣、懸、汗」等字都是。「膎 kê」的聲韻調完全符合古今音韻對應規律,詞義也與集韻釋義相合,可見「膎」字即是臺灣閩南語 kê 的本字。(摘錄自此)

《廈門方言詞典》"” kue 陽平 的第一個義項是:醃製的水產品:魚~。麥螺~,一種海螺的醃製品,做早飯菜用。

這種舊時的醃漬品,在吳念真的懷古小品《菜鹹好下飯》中提到他祖父的最愛,到死前都念念不忘的「加冬仔膎 + 青蒜或蔥花+地瓜飯! 」可以想像這種食品跟庶民息息相關的程度!

塩辛

日語漢字,【塩辛】 しおから,意味著這種食物的製作方法,是加入「鹽」,以及「辛辣」調味食材。日本各地方言都有指涉相似食物的詞匯,如鳥取市的「しょうから」、志摩市的「しょから」、沖繩縣的「辛す(ガラス)」等等。後者就是取材臉書上寫的【スクガラス】,スク是沖繩人對於「臭肚魚」的幼魚稱呼! 個人懷疑【加冬仔魚】,「加冬」 是 ガラ的外來音譯音! 《台日典》對於【ka-tang-hi5】的釋義:「鹽漬にして食用にする小な魚。」,故,他不是特定的魚名。 又或者是到冬季小販才會販賣的魚 kah(到)-tang -> ka-tang! (沖繩人陰曆六,七,八初一捕獲,醃漬到冬季約三個月,百日,符合古籍對醢的製作時間)

臭肚魚:

學名:Siganus fuscescens.位於背鰭、腹鰭與臀鰭的硬棘相當尖銳且具毒腺,如不慎刺到將使人感到劇痛。也因此牠名列臺灣釣魚界五大危險魚類「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中的第四名。澎湖,新竹沿海俗稱【象耳】!《澎湖紀略》(1769年)和《澎湖廳志(1892年):「象耳,身扁,色黑,刺最利,重約五、六斤。」。tshiunn7-hi7, 《台日典》紀錄,ひらあじ、平鯵。台日典的紀錄是有疑慮的!另外有紀錄一條,tshiunn7-ninn2-hi5, 象耳魚,鯁鰭(kiⁿ-kî)類。兩者是有所不同的!前者 hi7 聲為【耳】的白音,後者 ninn2 為文音!其俗名的由來!有兩種!供參考!

  1. 【象】 tshiunn7, 是 【癢】 tsiunn7的變音!其毒刺是蛋白毒,多數是痛覺,也有少數是過敏的癢覺!
  2. 【象】 tshiunn7, 是【上】tsiunn7或 【就】tsiu7的變音! 此魚嗜吃爭食,一來一大群,因此很容易就上鉤釣上! 耳,hi7, 是餌 ji7的 變音! tsiunn7-ji7 (上餌,就餌)-> tshiunn7-hi7! (象耳)
俗稱「象耳」之臭肚魚,於夏雜食,於冬則多啃藻類。藻類發酵之臭味,自腸內出,迺曰:臭肚。民間有:「一斤象耳四兩肚」句,不云臭肚,蓋亦難矣!「象耳」背鰭、腹鰭、臀鰭各有十三、四、七,凡毒棘廿四枚,觸之紅腫,難勝劇痛。所謂:「象耳無名,刺到叫阿娘」,如何緩解?尿液淋洗抑煙草敷之可也。(民間稱擠迫臭肚的眼睛,取其黏液敷,有奇效)。象耳產量豐,為冬季浮游磯釣之主要魚種,釣餌則「海臭蟲」為佳。(取自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