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no
somno

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编辑过)


《列子·仲尼》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不治歟?不知億兆之願己歟,不願戴己歟?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堯乃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喜問曰:「誰教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

在堯舜的時代沒有民意調查。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經過五十年的治理,堯想要知道國家治理的怎麼樣了?所以有此一訪查!結果,從中央到外朝、在野一直詢問,答案都是不知道。在堯統治下,官員都老老實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沒有諂諛獻媚、稱功頌德,人心純樸。最後,在大馬路上聽到兒童的唱謠:「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立」通「」,古時候民以食為天,能讓人民免於飢餓就是最大的政績了!「莫匪」=「莫不」,「帝」是「天」,順應上天。童謠的意思是,「我們豐衣足食,無非是在位者做得好到極點。我們啥都不操心,順從上天的自然法則。」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k3qoqrp.html

後記:黃銘先生以為「立」非「粒」是「位」,古籍兩字通用!位所也!「蒸民」的解釋也不好,底層百姓的生活多困苦,故以蒸字名之,不是單單眾民而已!

」:語氣詞,可於句末,也可於句中! 切音 u, i ,上篇南音的「直入花園,採「于」或是「於」字。

」表示程度,相當於「如此的」、「這樣的」。《孟子·告子上》:「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殊也。」唐·李白〈戰城南〉:「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為。」這個字,保留在台語中的,「這麼,那麼」,tsiah-ni7. hiah-ni7

「誰教為此言?」第二個「」li2,就是台語的第二人稱「」! 泉州腔的lu2是反映「」字!

」kik, 《說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在此為「至」義!「」就是「」《爾雅·釋詁》到,至也。到,文音to3, 白音kau3, 這個也是反映「極」的k音!kik -> kak (-i vs. -a) 變化!kak -> kau 變化!

另一個字是「」:《說文》木長貌。《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又也。所以,這兩個字都是使用延伸義,兩字的切音都是kik, 音近義似,為中文字的特色!如今語音流變(極 ㄐ一ˊ,格 ㄍㄜˊ),遂失古意!

再有一字是「」《說文》:至也。從彳叚聲。古雅切! ka2,雖說義合,但不存在書證,只能當成口語音字!方言曰:「徦,𢓜」,至也。邠唐冀兗之閒曰。」故,此「彳」旁的兩字,應該都是kah的茲乳字!

當口語寫成書面字時,以上諸字「極,至,到,格,徦」,就是「」字最能「無縫接軌」!教育部字典採用「甲」字,可休矣!

【民間做到流汗,政府嫌到流涎

民意廣場的這篇文章標題台語俗諺,書面字寫的真到位!

】:kah (教育部字典採用俗字「甲」)

】:nua7. 教育部本用「瀾」字,後來從善如流,將「涎」列為異用字,音,不用「延」ian5音,用「誕」字的 tan6音!變音為nua7!

如今封建落幕,民主上台,經由民選的政府,縱有「諫言之鼓,誹謗之木」,卻千方百計想杜「悠悠之口」!古今對照,不知今夕是何夕,令人不勝唏噓!

最後一句【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更是耐人尋味,知道已天下已經大治了,很安心的將棒子交給知道累活都讓做完了!所以他也就欣然接下!原來古時候治理眾人之事,勞心又勞力,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你沒有把事情做好,就要交給別人,別人還不見得願意接呢!不像現在的人,對於官位,政權,趨之若騖,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如今民主雖有任期制,但上任之後,胡搞瞎搞,留下爛攤子的比比皆是,不禁羨慕數千年前「烏托邦」政治的美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