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len
Sillen

【閱讀足跡】 風格定位在「逛知識」,而不是炸知識。 你往山頂走,我在路邊看花草。

【閱讀感想】彼得原理

(编辑过)
最終每個人都會抵達(升職)不適任,除非你先假裝不適任。

  曾經,我還只是個組長時,向主管反映某下屬的表現問題,主管只是簡單地跟我說:「如果他升上組長,他就會懂了。」最後我臨時用了其他方式處理這個問題。
直到某天,那位下屬的工作完整授權給我管理,我讓他展現了最大的生產力。
直到我看完整本書後,才理解當時的情況原來是這樣的。
不得不臭屁一下,我真的滿會把人放到產出量較高的位置,但最後錯估的卻是我自己…反正我現在自由了(疑?)

彼得原理

這本書的封面採用安格紙,其菱形紋理質感很好摸,而非一般常見光滑油亮的紙材。
內頁磅數也很高,厚度很厚,大概是想要傳出一種自信感吧。

我開始翻閱這本書是半年前,直到最近才讀完,可能有些記憶不太準確。

整本書前半部主要是講 為何職場上的主管不適任,案例非常豐富,時不時你還能冒出似曾相似的感覺。後半部開始,作者開始將案例中不適任的"職位"往下降,從總經理到主管,再到中階主管,然後~作者就看向了你(讀者)!
在最後的四分之一處開始教你怎麼讓自己身心健康的停留在不適任的位置。

書中案例中,有許多人名是基於幽默取的假名,某些名字的意義代表即將描述的案例,例如布拉克(英文有阻礙之義/Block)。前幾次稍微會看一下意思,後面整個讓我文字障礙變得有點嚴重,我可能還是比較習慣A先生、B小姐那樣代替…

回到書本內容,我覺得這一本算是一種"介紹程度"的書,它的原理似乎沒辦法在一本書內鉅細靡遺的呈現,而是以"概念+舉例"的方式為多。例如,作者提到避免自己升上不適任等級,這應該是需要具備一些前提,但你如何知道你原本不知道的事情?後面其實有提及一次關於如何判定,不過也僅僅不到一頁的內容,這可能會讓讀者感到某些方面的資訊欠缺和跳躍感…

「原理」只能代表某些「狀況」的成因,無法代表必然的答案。

我想…作者的最終目標是讓底層人才不要流失工作熱情和成就感,這也間接地有助於避免社會生產力的空轉或降低。這概念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影響-解除大眾認為「必須往上升」的壓力與迷思。

本書概念不深,某種程度來說就像是幫你撥雲見日,讓你不再為這些令人困惑的表現中看的雲裡霧裡的。最後,也應該要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適當地去應用彼得原理,可別因為主管、上司讓你不高興,你就暗地掛了個彼得原理的失敗者頭銜給他。
我們應該要理解,原理的目的是"協助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對立。"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