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ming
Shiming

接受心理咨询的笔记#3:没有被建立和被看见的自我

今天的内容稍微有一些混乱,我用对话的方式记录一下思路的流动。

我:上周说到的,我的情绪激烈和情绪淡漠有可能是他们俩在中和,但我在这两种状态里都不是很舒服,我如果想让自己舒服一点,应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你回忆起来你以前觉得开始是怎么样的?你觉得自己本来是怎么样的人?情绪高涨的还是内敛的?

我:以前有朋友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没有特别快乐的时刻在我的记忆里突出来,我面对这个问题想到的是小学有一次放学回家躺在地板上的时刻(明亮的傍晚里面写的)

咨询师:这个时刻听起来是有点平淡平平无奇的,甚至有一些孤独感。然后她引申到了另一个问题:从小到大,我的内在是被看到的吗?比如开心的时候得到正向的回应,不开心也会被察觉到。

我:我在努力回忆,也回忆起了一些妈妈的事情

  • 我单方面对妈妈疏离的关系,还有我对妈妈责怪又有些内疚的感情,是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我不愿意把自己的好展露给妈妈:因为这些好对于她“养大了一个好女儿”的论调和生下了我这件事来说一种佐证,而她的这种“洋洋得意”会掩盖我的付出和辛苦。

  • 爸爸和高中的男生同学,共同构成了我对于男性权威的不信任。回忆起高中同学的事情,我得到了一点点对于“为什么从小到大家人,主要是妈妈,对我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我会给自己一些压力”的答案:因为想成为有力量的人、可以自己保护自己。

衍生出的这些讨论和最初的问题有些偏移了,最初咨询师的思路是:通常来说12岁之前会通过外界的反馈形成自我,比如觉得“内向”是不对的,或者对的,等等等等。这些认知会继续延续下去,再到初中,如果都是正向反馈,那就继续;如果有负向的,这样的我不被喜欢,那就再修正。我们都是渴望被看到的,但成长过程中有可能这部分被忽视了。

说到“被看到”这件事,说我大学前三年在其他同学看来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现在还在联系的同学对于我的转变都有些讶异,我这几年后知后觉地发现,那前三年我都把很多目光放在了自己上面,因为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还有对于现在做作品来说,我发现我做了一些东西会把很多的“我”放进照片里,把我的情绪、我的感受放进照片里,而有另一部分创作者是更客观的,用摄影记录客观的存在,我很羡慕这种没有老盯着自己看、可以成功记录客观的创作者。

最后咨询师的一些小回应:我在大学时的“发现自我”,从外界得到的反馈可能更多是评判。

大概这些,很多内容有些忘记了。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