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145 | 台灣穆斯林小孩的齋月回憶——Shalawa與夜晚的新生南路

從緬甸遷移到台灣 30 年來,每逢齋戒月,我們家都會煮一大鍋 Shalawa 送去台北清真寺,免費提供教徒們在開齋後食用。
2016年開齋節的台北清真寺。(甘岱民攝)
文/馬映卿(一個出生在緬甸華僑家庭的台灣穆斯林女生,現就讀於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研究興趣為族群認同與社會界線,偶爾也寫報導與評論。)
(原文發佈於2022年5月1日)

手裡一疊自製的紙本名冊,密密麻麻的都是穆斯林人名,整整四張 A4 紙。阿公拿起筆逐一做下記號,指點我們:「這家昨天只送過稀飯的,今天多送兩顆麵包吧」。

從緬甸遷移到台灣 30 年來,每逢齋戒月,我們家都會煮一大鍋 Shalawa 送去台北清真寺,免費提供教徒們在開齋後食用。雖然這兩年因為疫情,台北清真寺暫停提供免費的開齋飯,我的阿公仍然會在每天六七點起床準備煮粥,並在傍晚前吩咐晚輩按照名冊,挨家挨戶地去穆斯林老人的家中送 Shalawa。

一手捧著紙碗,阿公一手熟練地拿著巨大的湯杓舀起薑黃色的湯汁,我原先在一旁拿著筆記本正做訪問,也立刻被叫去幫忙,將待送的紙碗貼上姓名。 

家人合力分裝Shalawa,準備分享給清真寺的教徒。(馬映卿提供)

Shalawa 是什麼語言?

Shalawa 有好多名字,有時在家中我們也會簡單將其稱作稀飯,對外說明時,卻常因不知如何貼切翻譯,而解釋為「雞肉粥」。試著上網敲打關鍵字搜尋過幾次,想對這道料理有更多的認識, 然而,多次的查詢皆一無所獲。怕是捕捉地不夠精準,我再次追問阿公 :Shalawa 究竟是什麼語言?若是緬甸語,確切的文字該怎麼寫?

阿公理所當然地回答道,這是印度話,Shalawa 是印度料理,而這個食譜也是他過去在緬甸居住時,和清真寺裡的印度裔穆斯林教親學到的。

緬甸與印度接壤,現實世界的土地上民族國家的國界肉眼難以明辨,那是人群雜處而文化多元的社會,清真寺內有自稱回教徒的中裔移民,也有印度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就像Shalawa,帶著洋蔥與淡淡的咖哩香氣,口感介於濃湯、稀飯與粥的光譜之間。

阿公說, 在緬甸時,許多清真寺內的印度裔穆斯林也將 Shalawa 稱作「嚕喝湯」(阿拉伯文 روح 發音比較 偏向 ruh),روح 在阿拉伯文中有靈魂的意思,因被認為太美味而得到了還魂湯的美名。 

幾乎每個緬甸的清真寺,在開齋時都會免費為開齋者提供 Shalawa。

阿婆的出生地在緬甸,一個叫臘戌的城市。或許是因為牛肉不貴,她說,從小常吃到的 Shalawa 都是牛肉口味的。

然而,至少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們家煮的 Shalawa 就是雞肉粥,也是我心目中 Shalawa 應該有的唯一型態。

喝一碗濃濃的 Shalawa

燉煮至軟嫩的米與豆,在放入洋蔥、咖哩粉及薑黃熬煮的雞湯內融化,形成濃稠的湯底,手撕的細碎雞肉絲為柔軟的粥增添了口感,是整碗 Shalawa 中唯一稱得上需要咀嚼的角色。雖說 Shalawa 是雞肉粥,其卻不如糜(muê 或 muâi)般,米粒並未有如此大的存在感 ,而是與豆類混合雜揉,互相配合而不搶風頭。「喝」是食用它時貼切的動詞,某種意義上或許也能稱得上是濃湯吧。

在家中喝 Shalawa 時,阿公也會揉麵團,烤幾個小圓麵包,在開齋時搭配著吃。然而,早上出爐的麵包傍晚時多半早已冷了,阿公便會在小烤箱復熱,將麵包烤的酥脆。依循聖人穆罕默德的做法,吃下棗子開齋後,我們一家人便會圍著桌子,將麵包撕成方便入口的大小,浸入湯內,吸飽濕潤的湯汁,不停蘸著吃。而我喜歡將麵包一次全部撕碎,整個泡進 Shalawa 裡面,再用湯匙挖著吃,此時 Shalawa 會呈現類似麥片粥的口感,咀嚼到最後, 尾韻總是充滿著麵包在口中融化成澱粉酶的甜味。 

阿公烤的小麵包,搭配Shalawa食用。(馬映卿提供)

阿公煮了20年的開齋美食

疫情以前,齋戒月中大部分的夜晚我們都會去台北清真寺開齋,在幾張併起來的長桌上,與來自各國的穆斯林一起吃飯,並在飽餐一頓後集體舉行 Tarawih(تراويح)禮拜。清真寺每日準備的開齋菜餚都不同,唯一貫穿整月的固定班底僅有我們家帶去分享的 Shalawa。

然而,這並非阿公剛到台灣便自告奮勇接下的挑戰。最初阿公使用家內的大鍋子煮 Shalawa,想著多煮一些,分享給座位附近一樣是前往清真寺開齋的人們也無妨。隨著Shalawa 廣受好評,許多沒喝到的人難掩失落,阿公心想,不如煮大量一點,分享給所有來清真寺吃開齋飯的人們吧。從此,供應所有台北清真寺開齋者 Shalawa 成了我們家每個齋戒月的例行公事。然而,家中舊有的大鍋子無法餵飽即將塞滿大禮堂與貴賓室的擁擠人潮,於是阿公想了個辦法,弄來一個20幾公升的營業用大湯鍋,在家中廚房煮完濃縮的粥後,再開車將 Shalawa 載到清真寺加入水稀釋。40幾公升的湯分成小碗,陳列在開齋的飯桌上,成為二十幾年來所有在台北清真寺開齋者共享的集體記憶。 

一個台灣穆斯林小孩的齋月回憶

我的家族背景和成長經驗帶我經歷了許多個齋戒月夜晚,台北清真寺內各族群、種族信徒比肩而坐的開齋飯時光。我也開始思考什麼是中國回教,以及什麼是台灣的伊斯蘭文化。

【本文未完,全文見《世界走走》:台灣穆斯林小孩的齋月回憶——Shalawa與夜晚的新生南路


132.「文學怎麼能民主化呢?」朱家姐妹與她們的「記得」

133.孫小椒專欄:從「收容烏克蘭美女」到「俄羅斯前妻」:女性在父權國族敘事中作為本體和喻體

134.陳偉棻:一個遊牧者的入境大廳

135.3000個網站的備份之戰,她們的另類烏克蘭救援

136.酷兒台灣站上世界C位:呂欣潔的同志外交

137.賈選凝專欄:你不會因COVID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138.疫情旅行筆記(一):穿越4個國家,我回到路上

139.疫情旅行筆記(二):在英國、葡萄牙、印度,外國旅客意味著什麼?

140.一碗水盆羊肉、一塊玫瑰鏡糕,走一趟清真絲綢路

141.閻紀宇專欄:「法國第一任女總統」一步之遙,她做到了什麼?

142.疫情旅行筆記(三):離不開、到不了的機場黑洞

143.賈選凝專欄:媽在多重宇宙裡到底做了什麼?

144.專訪台大教授陳倩瑜:用人工智慧建立台灣基因資料庫

145.台灣穆斯林小孩的齋月回憶——Shalawa與夜晚的新生南路


《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媒體,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晚報、週報與手帳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