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
沙鸥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为什么说,“开车进故宫是偶然中的必然”

开车进故宫事主微博图

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是他在“上山下乡”时的一段趣事:

当时国家修路,穿过他插队的那个村子,因此修路要用的水泥沙石就一堆堆堆在路边。东西堆在路边,看守不严,村里人,无论是要不要盖楼造路的,都在夜里偷偷去把那些水泥沙石往家里背。

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原本司空见惯,平平常常的事,如果没有后来的结尾,没什么好说的。

后来村子里自己动土,也运来一堆堆材料。村里面一个愣头青半夜里去背,很快被发现揪斗出来。这人到这时候还很委屈,都是别人的,为什么国家修路可以背,村里就不能了?

这时候大家就义正言辞地“指教”道:

公家的随便拿,集体的不行!集体的是我们自己的!”

当时只觉得好笑,也摸不出是什么道理,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用心也根本不记得了,不知怎么却牢牢记住这句话来。

昨天看到大奔开进故宫的时候,下意识地联想起这句话来。为什么大家这么愤怒,我觉得这句话很是说得通,很有解释力:

公家的东西你随便糟蹋,我们管不着。‘集体的’(我们自己的)你也敢动?

这样的愤怒,不仅表明了老百姓历史地位的改善,“主人翁”意识也越来越强。尽管这种地位和意识让人又开始担忧起来。

故宫一瞰

这要从故宫的权属变迁说起。

封建王朝时期,故宫本来是“官家”的,皇帝私人所有,爱怎么造怎么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

譬如末代皇帝溥仪也曾“破坏”过故宫。

1922年12月,溥仪大婚,溥佳特地送了一辆自行车给溥仪作为新婚礼物。当时自行车时整个京城贵族最为追捧的东西,但是溥仪身在深宫,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自行车。对于这个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溥仪有着很大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着迷般的去练习,虽然遭到了大臣的反对。

为了练习自行车,他以每月100银元的高新聘请当时有名的“飞车小李三”教他骑自行车。但这还不是最疯狂的,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溥仪为了自己骑自行车方便,居然让人锯掉了紫禁城部分宫殿的门槛。

据《故宫丛谈》记载,溥仪一共让人锯掉了20多处门槛。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位帝王干出锯掉自己宫殿门槛的事情。

被锯掉门槛的宫门

当然,轩然大波又怎样?自家的房子你管不着

即使是清亡后故宫渐渐收回到国家手里,甚至到前不久,也有很多人恐怕认为,故宫是“公家”的,咱们平头老百姓除了花钱买票进去逛逛,也没什么想法。

据《冰点周刊》的追溯,“故宫这几年一直在苦心树立亲民形象。”为什么是“亲民”?那潜台词就是这故宫虽然不是“官家”的,那也是“公家”的咯。过去,这里象征着皇家特权,是私人的地盘,平民被排斥在外,而在当下这个打破封建特权的平权时代,故宫已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景点,皇权成为历史,特权成为供平民观赏的遗物。

要我说,这还不够,“公家”人也会弄出很多幺蛾子出来。我担心得有理。

2011年来十重门事件开始,故宫深陷各类丑闻“门”。先是发生展品离奇失窃事件,被公众称为“失窃门”;紧接着在公安机关神速破案后,故宫博物院赠送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却赫然将“捍祖国强盛”的“捍”字错写成“撼”字,闹出“错字门”。接着是“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封口门”、“门票门”、“古籍门”等等,让故宫形象大伤元气。

此后故宫痛定思痛,做了一系列重塑形象的工作,这几年以各种创新方式打造故宫的亲民和开放的形象,赢得了众多粉丝。故宫与公众积极互动,堪称某种蜜月期。

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就在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和广为传播。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海报

2016年,该影片先是在央视热播,随后爆红网络,一个月后B站的点击量就突破了100万,评分比当年的超热播网剧《琅琊榜》还高,就是到今天,影片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也高达9.4分。豆瓣电影9.4分是什么概念?全球专业电影评论网站IMDB的top1《肖申克的救赎》也不过9.6分。

到了这个点,大家(包括我在内)开始切近地认识到,这些木器、陶器、青铜、书画、织物等等,都是先辈的宝贝,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太美太心疼人了,我很自豪,对影片里的师傅们肃然起敬,也暗暗意识到,这么好的东西,我也要保护好

也许很多人这时候开始,隐隐地认识到,故宫不是什么“公家”的,而是我们自己(集体)的。“全民所有”,等于谁也没有,只有有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而不是作为什么国民整体所有的心态和监督意识,这些传统的宝贝才真正跟我们产生联系,生发出情感链接。这些器物才有意义起来。

故宫藏《兰亭集序》摹本

然而接下来就发生了一些不得不让我“皱眉”的事。故宫这几年开始自营起来,不给国家添负担。随之而来的是贴上故宫标签的各种文创礼品一次次成为爆品,随着那张著名的康熙卖萌图,那句“朕知道了”,故宫一跃成为国民文化偶像,这几年大众逢节进京,元宵、中秋、春日、秋色、雪后拍出各种美美哒照片,打卡发圈,已然成为时尚。鉴于我个人的警惕商业消费文明的“神经”,我并不认为这种借消费的“亲民”方式十分妥帖。当然这一点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故宫雪景

虽然说不卖东西的话,依赖国家拨款给公家添麻烦了,但我以为这个麻烦添得值。一个国家连拨款去维护自己最重要的文化遗产的钱也没有,那不是这些遗物的问题,问题在这个国家,这个公家身上

其次,消费天然地会划分等级。钱多的进京,买各种故宫爆品;钱少的只能眼巴巴看别人发的美照,心里纠结爆品的价格。哎,人穷气短啊,没法给故宫贡献门票,买买买,实在是给故宫拖后腿,给国家拖后腿啊。无形中一种与我们先辈的宝贝越来越,认为那是公家的,一种“我不配”的心理越来越明显。

最后,既然是卖,那当然价高者得之。包括最近发生的“故宫年夜饭退订”的闹剧。在中国,价最高的,不在于富,而在于贵。光有钱是不够的,还得能说得上话,使得动人。这些是你一个普通游客没法搞定,只能看着景点服务人员的臭脸忍气吞声的。就算地方小官来了也不好使。乃至省部大员也不灵?这次大本开进宫的主角可是中央级别先烈的家属,开车得开A8开头的牌照。你看,核心级别的,中央级别的才行。

买卖的逻辑当然是这样的,这是天然长在商业的骨子里的东西。因而我甚至要说:

开车进故宫这件事,偶然之中也带着必然性。

希望别让铜臭,腐朽了公家人,进而腐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故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