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報告
大慧報告

佛法分享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5

(编辑过)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5


經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思、修三慧:

1.聞慧 經由閱讀經藏,與聽聞善知識處說法,獲得正確切實的信解,所形成的智慧,稱為聞所成慧。

2.思慧 對於聽過的佛法經教,再加以思惟研究,有了堅定的信仰,所形成的智慧,稱為思所成慧。

3.修慧 聽聞、思惟法教之後,精勤努力的修習,或禪修或實踐,所形成的智慧,稱為修所成慧。

我們常常聽到聞、思、修,也知道這是學佛的次第,從此生的消災延壽,將來往生淨土,了生脫死,終至成就佛果,度脫有情,都需要從聽經聞法、深入經藏開始,然後不斷的思惟,反復的溫習,數數串習,這樣子才能遣除疑惑,堅固信心,建立正知見。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必須並重,思考有助於學習與理解,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佛陀更是在說法前,總是殷勤的提醒:「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一方面認真聽聞,一方面還要如理作意,如此一來,才能具備正確的信解,並獲得正見。

然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因此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層次,還要能付諸行動,如法奉行,利濟有情,累積福慧資糧,才能斷煩惱、證涅槃。比如說慈悲,我們都知道是與樂拔苦之意,但還要能行持,這便是依教奉行,堪稱為菩薩行。

聽聞佛法,思惟義理,如法修持,可以增長智慧,而且是逐步邁向更深的層次,這是一般對聞思修的理解,也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課題。

《楞嚴經》的要旨是息妄歸真,是以觀世音菩薩除了上述聞思修之外,更進一步捨識用根。

眾生的感官對於所看到、聽到的外境,隨即產生辨識、了別的作用,這即是「識」,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而生起六識。用通俗的話來說,當我們眼耳等六根接收到訊息,大腦會迅速的處理,作出相對的反應。識就是對外境的加以分析的認識作用。

在此,觀世音菩薩捨棄識的作用,改用耳根,所以這裡說的聞慧,是耳根的聞性,也就是不再盲從於耳識的分別,更不隨著所聽聞的聲塵,團團轉繞圈圈,就只是聽聞能聞之聞性,此即為聞慧。

眾生很容易被他人的一句話,奪走了一天的好心情,甚至輾轉難眠,好幾天都難以釋懷,也許可能只是一句無心的話,便讓我們傷心難過,甚至憤怒惡口,動手打人。耳朵聽到了,有了耳識,不只如此,這個訊息馬上送到大腦,加以整合,分析探討,又產生了意識作用,作出種種反應。

觀世音菩薩一反常態,不再追隨耳識分別,亦不於聲塵起作用,就好像老鷹在天空遨遊,劃過天際卻沒有任何的蹤跡之相,所以雖然有聲音,卻不隨之起舞,聽就只是聽,不加以分別,而有所反應,但聞能聞之聞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由於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因此由耳根下手,以始覺之智,不向外攀緣追尋,反轉回來聆聽耳朵能聞的自性,此即是聞慧。

思慧,不再是思維分析,而是維持平和的心境,以正智觀察這個能聽聞的誰?如禪宗參究功夫,又如參念佛的是誰?不執有邊,亦不著空,一再的「反聞聞自性」,順著自性清淨的本覺,漸漸生起始覺之智。

修慧,則如下文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的如幻聞薰聞修。不離聞思功夫,交互運用,有聽到聲音,卻不隨耳識分別作用,每一念都返回到自己,以無分別智觀照,讓自己與聲音合而為一。實際上聞思修三者是一起進行的,但先從有順序的聞思修,到三者合為一體的同時進行,便能解六結越三空,破五陰超五濁,此即是修慧。

耳根接觸音聲是「聞」;能明瞭通達是「思」,不是用大腦思維,不是用意識分別,思是不分別不執著,離心意識,斬除一切妄想;能通達明瞭,那便進入了不顛倒、不迷惑,亦即是「修」。

有了這樣聞思修,日久功深,內心如日朗空,如如不動,便能進入禪定,進而產生智慧,如禪宗說的開悟,明心見性,這就是入了三摩地。

「三摩地」,又作三摩提、三昧,意譯為等持、定、正定、正心行處等。意思是說將心安住於一處(境),而不散亂。譯為等持時,「等」是指心不昏沉,亦不掉舉,能夠平等安詳,「持」則是指心保持專注於所緣境上,而無雜念,稱之為心一境性。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云:「三摩地者,於所觀事,令心專一為體,智所依止為業。令心專一者,於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處靜定,知如實故。」能讓心保持在這種狀態中,專一不散,止靜不動,便稱之為三昧,有了三昧,內心處於靜定,便可開發智慧,如實了悟真理,因此說為智所依止。

(未完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