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写了很多年,文字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一百一十一年的守护 华侨报德善堂的今与昔(七)

報德善堂、慈善、宗教、華人

善生善教

潮州人善于经商,潮商也早已作为独特的现象名满天下。但鲜有人知的是,良好的教育传统以及由此奠定的尊严而诚信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正是潮州人商业成功的前提。

潮州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也同样古已有之,至今丝毫没有消减。在潮人中,不仅有着许多在教育、文学等方面默默耕耘的前辈,还拥有博通古今、学贯中西,被誉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潮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距离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十分遥远,但潮人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却十分悠久,发轫于一千年前的唐朝,得益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影响。韩愈因文获罪,被贬谪为潮州刺史。作为朝廷的贬谪地,想必当时的潮州绝非富庶之地。韩愈抵达之后,看到的是经济、文化、教育的一片凋敝,为此,他痛心不已,拿出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振兴教育、恢复州学、兴办乡校,广招地方子弟,教之以儒家经典,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韩愈在潮州不过短短7个月时间,但这位被“百代文公”尊师重教的理念却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并生根发芽,在世代乡绅大儒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融合儒释道思想的潮州文化。

历代潮州人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大多数家族都建有私塾,培植和教育家族子女,也因教育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值得骄傲的人才。然,近代以来,朝政崩坏,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潮州在内外交困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当地民众食不果腹,谋生尚且十分艰难,读书更是无法企及的奢望。因此,早期下南洋的潮州华人大都没有得到过良好教育,很多人甚至不识字,这让他们的创业之路更加艰难,也难免受到歧视。因此,对于子女的教育,每个南洋潮人都有着更加强烈的期待。

报德善堂也很早就设立助学金,资助每一位有志于求学的贫寒学子,让他们不必为生活所苦,能够安心读书。但毕竟身处异国他乡,泰国只有英文和泰语两种教学语言,若想继续学习华文和母语,仅靠助学金还远远不够。

华文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个个密码,储存着独特的记忆和情感,又如通过流淌着温热血液的脐带,成为华人与故国之间永远难以割舍的牵挂。因此,世界各地的华人对母语都有着强烈眷恋。如何让后代在泰国也能继续学华文和母语,同样困惑着在泰的华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报德善堂首位堂主郑智勇当即决定:整合潮商力量,建华人自己的学校,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

郑智勇自幼四处漂泊流浪,没有机会读书,“让孩子们有书可读,再不受自己这样的苦”,一直是他的心愿。他先是筹资在曼谷创办了新民学校、北榄坡华校,1916年,又与高晖石等华人,筹资30万铢,历时四年在曼谷建成更大规模的培英学校。1925年,培英学校又附设了初中部,成为暹罗华侨中学最早的雏形。

培英學校

1917年,郑智勇去清迈考察,看到当地华侨子女很多,但没有一所华语学校,孩子们无书可读,小小年纪就只能跟着父母四处打工谋生。眼前的情景让郑智勇回忆起自己艰辛凄苦的童年,心中既痛楚又不忍,他当即带头捐献,并通过报德善堂向华人们开展募捐。郑智勇的号召刚好吻合人们对华校的渴望,在他的推动下,侨胞门纷纷响应,短短数周就筹集了大批经费,清迈的第一所华校——华英学校破土兴建,清迈的华人子女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学堂。

郑智勇的行动起到了带头作用,各大侨团和侨社纷纷发起并建设各类华文学校,到1939年初,全暹华侨学校已经接近300所。曼谷还出现一批以青年华工为主要教学对象的夜学校,让那些早年未能得到教育的青年人,能在业余时间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大量华校的开办和蓬勃发展,成为泰国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华文教育高潮。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泰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孩子们有书可读,为华人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在这里创业和发展,还有不少人将家人和子女接到泰国,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思想和朝气。

一切原本是如此的美好和顺利,历经磨难的人们终于凭借努力,赢得了幸福的生活。然而,生活从来就不是童话。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在泰华人们也隐隐感觉到丝丝寒意,历经艰辛才渐成规模的华校,也遭遇了从未有过的艰难和曲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