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
C计划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推广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东亚娱乐圈“娘炮”盛行,是美国中情局操控的吗?|蓝方专栏

:本文删节版首发于《财新周刊》2019年第42期。


东亚娱乐圈“娘炮”盛行,原来都是美国中情局的操控布局——让这一颇有创意的阴谋论再次在中国社交网络上流行活跃的,竟是中国社科院旗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


前不久,该中心的微博帐号隆重转发了一篇名为《为了让你喜欢娘炮,你知道美国中情局多努力吗?》的自媒体文章。文章指出,东亚娱乐圈男性女性化的开端,源于一家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事实上是60年代)的日本娱乐公司——杰尼斯事务所。该事务所的创始人喜多川,则是美国人的傀儡。美国人为了减少日本人的进攻性、革命性,决定通过舆论宣传削弱日本整个社会的雄性气质,喜多川的娱乐公司便成了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工具。


/ @思想火炬微博截图 /


“娘炮”盛行,将危及国家未来——这则网文所传达的价值判断,再度引爆人们对“娘炮”的争论。人们推崇“阳刚”气质,推崇的是勇敢、担当、坚韧不拔等品质。但这些品质是否必然和男性这一性别相联系?如果一个男人行事温柔、心思细腻,或注重外貌、衣着时尚,是否就必然有损这些品质?在推崇一系列优秀品质的同时,打破性别偏见,尊重每个人性别表达的自由,或许才是更值得倡导的价值。


但这篇文章更有意思的分析,则是在默认”娘炮“危害极大的前提下,将”娘炮“盛行的“糟糕”局面归咎于美国中情局的努力。


这种典型的阴谋论,其逻辑基础,是一种荒谬的倒推p推出q,那么非q推出非p,但绝不能从q推出p。如果某人有某动机,可能会做出某件事;但如果他确实做了某件事,我们不能推出他一定有该动机——完全存在其他因素,促成某个行为的最终发生


/ Source:newslit.org /


如果喜多川是美国的傀儡、要通过宣扬“娘炮”削弱日本社会的雄性气质,那他会故意包装打造精致柔美(即所谓“娘化”)的男明星;但他打造的明星精致柔美,并不能推出他的动机就是要削弱日本社会的雄性气质。


关于日本和东亚娱乐圈的“阴柔风”的兴起原因,许多社会学家有过分析研究。例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产业经济不断转型,男性的“武力值”已不再那么重要,所谓孔武有力的外形、权威武断的性格也不再受欢迎;又例如女性地位的提高,“男色消费”兴起,而追求平等地位的年轻女性更欣赏不具有压迫性、侵略性但却体贴温柔的男性形象。正如喜多川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所说,自己的生存哲学很简单,“观众是付票价的人,所以你应该做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东西”“粉丝们会注意明星,我只是在幕后观察着,这就是我所认为我人生的角色”。



如果要认定喜多川确实有要削弱日本社会雄性气质的主观恶意,那就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阴谋论的持有者言之凿凿:喜多川出生在美国,曾经为美国驻日大使馆担任翻译工作,而且所在部门还是负责情报工作的——这不都是事实吗?是的,这些是事实,但事实并不等于“证据”。要证明喜多川受美国中情局操控,无论是当事人或多个知情人的口述回忆、书面的文件或资金往来记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证据。然而仅仅根据他是美国人,年轻时曾是美国政府雇员,就断言他之后的所作所为都被美国政府操控,这便是毫无依据的揣测。


可惜,这样耸人听闻的故事,一旦击中受众的情绪,证据、逻辑都不再重要对“娘炮”、日本、美国三者的仇恨,成为操控舆论的利器。尽管这篇网文的再度转发引来评论区无数的冷嘲热讽,但依然拥有54万的高点赞量。



面对某一现象,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倒推行为人的动机;将当事人生活中可能有关的蛛丝马迹,包装成言之凿凿的证据;击中受众的敏感情绪,推动信息的快速传播——这样的阴谋论,当然不仅是中国舆论场上的痼疾。从环保NGO纵火亚马逊雨林、气候变化只是政客的谎言,到刺杀肯尼迪的阴谋集团……中外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骇人听闻的阴谋。而让人更无法忍受的是,这些阴谋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们往往还摆出一副自己才是洞察一切真相的智者模样。他们转移焦点、制造仇恨、散播愚昧,甚至真正谋财害命(例如鼓吹制药公司掩饰了疫苗的危害,而掀起大规模反疫苗行动)。


无数科学家和媒体从业者试图消灭阴谋论,也有更多的研究在着重分析,到底什么样的人会更容易相信阴谋论。一些结果多少让人有些沮丧。例如耶鲁大学学者诺伯(Joshua Knobe)曾进行过一项道德推理实验¹,发现当坏结果发生时,人们总会推定当事人怀有恶意;但当好结果发生时,却不认为当事人是有意为之。审慎、苛刻地对待陌生人,或许是进化残留的生存本能。但总有一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愿意以恶意揣测他人。一些研究指出,当人们丧失安全感、感到威胁时,更愿意为自己所处的失控状态寻找一个责任人²。比起确认某个糟糕的后果只是一系列的巧合或意外——找到确凿的恶人,不仅让问题简单化,也会让人感到更多的慰藉和确定性。


/ Illustration by Zohar Lazar /


阴谋论或许迎合了常人难以逃避的思维定势。想要不被阴谋论蒙蔽,反而需要反人性的警觉和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改善信息源、从更可靠的专业媒体获取事实信息,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基于事实构建观点,更加审慎地转发分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基础教育中应该做的。用理性战胜阴谋,尽管听上去只是个美好期许,但终究是我们唯一能真正践行的改变。


参考资料:

¹ Knobe, J. “Intentional Action and Side Effects in Ordinary Language.” Analysis, 63, 190-193

² Jennifer A. Whitson, Adam D. Galinsky, “Lacking Control Increase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Science 03 Oct 2008, Vol. 322, Issue 5898, pp. 115-117


作者:蓝方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 排版:鱼香


推荐阅读

▷ “杀死那个娘娘腔”

▷ 让妈妈做更多的家务公平吗?|蓝方专栏

▷ 他们都该去死吗?|蓝方专栏


最新课程

培养不被阴谋论蒙蔽的能力,要从基础教育抓起。C计划研发了给孩子的思辨读写课,希望孩子掌握好的思维方法,真正赢在起跑线。“双十一”特惠仅剩5天👇👇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