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Nowhere
飛地Nowhere

opening hours:13:00-21:00(收現金、LINE Pay) ::: 書店地址 ::: 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Wanhua District, Taipei, Taiwan

【講座側記】野生閱讀系列講座 |馬世芳:閱讀聲音

(编辑过)
用九十分鐘,閱讀一首歌

野生讀者節系列活動「野生閱讀」系列開跑,首場活動邀請到了資深廣播人 @馬世芳 ,帶領讀者「閱讀聲音」——這個主題乍看之下令人困惑,究竟聲音該如何閱讀呢?

而這就是「野生閱讀」系列希望傳達出的精神,邀請各界人士與讀者一同再定義閱讀,突破固有的界線,認知到閱讀的方式有很多,而「聆聽」當然也可以是一種閱讀。

接下這個講題後,馬世芳決定「在九十分鐘的時間裡,只講一首歌」,但要能撐起如此長的時間,又該如何選擇歌曲呢?

「這首歌說起來歷史有點曲折,它跟台灣的獨特的歷史是攪和在一起的。」

今天要閱讀的歌曲就是#孤女的願望


【映照庶民文化的台灣歌謠】

《孤女的願望》最初的演唱者是年僅 12 歲的陳芬蘭,當年大街小巷幾乎人人都會唱,甚至還改編成電影。不過馬世芳提到,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過去資料保存不全,很難找到原始收錄這首歌的第一版唱片,僅能推測這首歌約誕生於 1960 年。

馬世芳先簡單和讀者說明了台灣歌謠的發展背景。

台語歌的第一個高峰大概在 1930 年代,那時出現了第一批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歌曲,如: 《望春風》、《月夜愁》、《白牡丹》、《心酸酸》,但隨著戰爭爆發,歌曲發行也受到日本政府的言論管制,再加上民生物資與錄音條件的限制,台灣流行歌日益沉寂。

戰爭結束後政權轉換,台灣社會氣氛依舊動盪,庶民生活貧乏,所以 1940 年代的流行音樂表現相對疲弱。直到1950年代末迎來了台語歌的下一個黃金時期,當時不管是錄音技術、編曲概念、演唱方式,乃至於歌曲主題,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孤女的願望》約莫就在此時誕生。

(想更了解台灣歌謠史,馬世芳推薦讀者可以閱讀中研院陳培豐教授《歌唱台灣》和洪芳怡《曲盤開出一蕊花》、《今夜來放送》,內容都非常精彩。)


【混血歌的前世今生】

《孤女的願望》是一首混血歌曲,意即旋律和編曲直接使用外國的流行歌,由作詞人重新填上歌詞發行。馬世芳提到,這種形式的歌在當年很多,不只是台語流行歌,在華語流行歌中也經常出現。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台灣社會,寫歌是一個報酬不穩定、社會地位不高、還有一定風險的職業。「白色恐怖時期,真的有人因為寫歌就被抓去槍斃了。」馬世芳說,「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這是一個投入很多心力、卻不一定有報酬的行業,所以不太可能出現太多頂尖的人才投入。」

「他們真的是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創造出從未有過的好作品。」

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普通人較有餘裕享受生活,或許家裡可以擺一台留聲機或收音機。消費不起的可以走到河邊,涼棚下會有在江湖走唱的歌手駐唱,順便販買寫有歌詞的歌仔冊。

由於對流行歌的需求變多,創作的速度趕不上市場需求,直接翻唱日本的流行歌成為最便捷的方式,便有大量的混血歌曲出現。馬世芳強調「很多混血歌,已經變成我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孤女的願望》 就是這樣的一首歌。

接著馬世芳展示出一張唱片封面,主標是《快樂的出帆》,B 面第二首寫著《新婚旅行》下方有首歌名為《少女的希望》,「其實這就是《孤女的願望》,推測是當時的審查制度要讓歌名看起來比較陽光正向,實際上完全是一樣的歌。」


【大時代下的小歌星】

說到這裡,馬世芳展示了一張陳芬蘭童年時的照片,笑說「這是 AI 修復過的比較清楚」,照片中的她有著天真的笑容,很難想像一位稚嫩的少女能唱出如此動人的歌聲。

在介紹陳芬蘭演唱的版本之前,要先來講一下,這首歌的原唱、日本昭和時期天后中的天后——美空雲雀。

美空雲雀約莫 8、9 歲就開始從藝,不只能唱也會演。她演唱這首歌時 1958 年才 21 歲,當時她主演了古裝任俠電影《花笠若眾》,翻譯過來就是帶著彩色斗笠的年輕人們,而這部電影錄音中就收錄了《孤女的願望》的原曲,名為《花笠道中》。

現場馬世芳也播放了一小段《花笠道中》,透過七十八轉留聲機播放的聲音質樸而純粹,彷彿在錄音室現場聽著美空雲雀的歌聲,仔細聽,還能聽到它背景音規律的噠、噠、噠聲,「好像木屐踩在石板地上的聲音。」

詞曲作者米山正夫是日本歌謠界的大師,歌詞前兩段分別是主人公在向路邊的地藏王菩薩石像和田裡的稻草人問路。接著她停下腳步,欣賞美景之際,不禁想著和心上人帶著花斗笠結伴同行的畫面。

而《孤女的願望》的作詞者葉俊麟並沒有像當時的許多混血歌一樣直譯日文歌詞,他將整首歌改寫成了一個想要去台北當女工的故事。葉俊麟化用了原曲的結構,將這首歌分成三段,保留原曲「問路」的意象,問了種田阿伯、路邊的賣菸阿姐和門口的辦公阿伯。

改編後的歌詞透過陳芬蘭早熟的歌聲,讓聽眾對這個歌曲中的主人公產生強烈的共鳴。然而,隨即我們不禁開始好奇,歌名中的「孤女」指的是誰?

說到「孤女」,多數人都會聯想到父母雙亡的孤兒,但歌詞第四句「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表明了父母都還健在,「孤女是如何成為孤女的,這個是這首歌的第一個謎。」

【孤女的悲歌】

「其實這樣的故事一直都在發生。」

傳統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女兒不被重視,很多窮苦家庭為了生計只好將女兒賣給別人,這些女孩被稱作養女。另一種情況是將女兒作為童養媳,先送到別人家扶養,長大再嫁給該家的兒子。

「不管是養女或者是童養媳,這些習俗在台灣司空見慣。」尤其是農業時代的台灣,人口遷移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務農子弟和土地綁在一起 ,養女和童養媳的命運幾乎一輩子糾纏在這裡,根本逃不出去。

馬世芳分享了許多早期社會新聞中關於養女的慘案,各種令人心痛的悲劇層出不窮,更有甚者成為了轟動一時的社會懸案。1951 年女性議員呂錦花成立的保護養女運動,成立臺灣省保護養女運動委員會,拯救了許多養女的命運。

而《孤女的願望》中的故事發生在 1950 年末,也就是台灣正在慢慢轉型成工業社會的時代。

「我們不知道孤女是否是養女,但從歌詞中我們知道了她有一個非常清楚的目標,就是離開故鄉去台北當女工。」自此她有了一個出路,陰暗生活裡出現一道光。

「由當時的產業結構推測,她最有可能去的是紡織廠。」馬世芳展示了許多張紡織工廠內的照片,許多女孩一字排開,低著頭辛勤工作著。相較起同時代的那些「孤女」,她們的臉上或許多了更多笑容。

「《孤女的願望》背後的故事,大概就是女孩追求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吧。」馬世芳說,無論你是什麼性別、什麼身分,所有聽者都會不自覺將自己的心境投射到這位孤女身上。

「我們要謝謝在 64 年前,這個小姑娘唱了這首歌,她做夢都不會想到這首歌後來會勾連這麼多人,這首歌就是我們時代濃縮的一顆時空膠囊。」

最後在鳳飛飛演唱《孤女的願望》的歌聲中,伴隨著馬世芳沉穩溫和的嗓音,讀者們用 90 分鐘的時間不僅僅閱讀了一首歌,更閱讀了精彩紛呈的台灣歌謠史。

側記:邱羽瑄

————

還想知道接下來「野生閱讀」會由誰來接棒嗎?

我們又會來「閱讀」什麼新東西呢?

鎖定飛地粉專,精彩活動不漏接!

下周四 3/21 野生讀者節的「超級讀者」系列由小說家沐羽帶來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將和我們分享「寫小說的人怎麼讀小說」,歡迎報名參加~

────。────。────。────。────。

#野生讀者節市集

▣ 2024.4.20 sᴀᴛ. - 4.21 sᴜɴ.

▣ 13:00 - 20:00

▣ 西門町西本願寺

指導單位|文化部 #文化部創新書市

主辦單位|飛地書店、畸零地創造股份有限公司

即日起至4/20市集當週,每週四晚上,台北飛地都有 #野生讀者節 系列活動!邀請大家一起在閱讀的世界裡撒野 ꧂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