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
阿吉

站在边缘(正在写论文)的陌生人。 插画by turndecassette

心流(Flow) / 读书笔记

一直在拖拖拉拉地读苏珊·凯恩的Quiet

最近读到的一部分讲到了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Flow)概念,一种心理学上最优(optimal)的体验,俗称"in the zone"。我的理解是人在做事时非常投入,达到的一种心无杂念的状态。

Susan提出,一些对奖励(reward)不那么敏感的内向者可以从心流着手,找到自己的工作动力。要达成这种状态,人必须是为了一件事本身而想去做这件事,并非被做成这件事后可以得到的奖励所吸引。虽然进入心流这个状态不分外向内向,但是许多Csikszentmihalyi描述的达成心流状态的都是在需要独处的活动,比如园艺、读书、单人远洋旅行(solo ocean cruising)。她还说,Csikszentmihalyi自己也讲到,达成心流状态需要人不被周围的社会环境影响,以至于他们不会只被奖励或惩罚驱动。而要能达到这种自主性,人必须学会为自己提供奖励。

这种状态的确听上去就很棒,以前体验过的时候也是很满足平静的感觉。

不过想要提醒自己,作为内向者,我的理解(还有Susan她自己)或许不可避免地有偏向性。而且这本书本来就是内向的读者比较多吧(笑)。

虽然Susan是从“内向者如何找到奖励以外的工作动力”这个角度出发,个人感觉她的说法有点像是想要在面对外向者时体现出更多优越性,有那么一点点点点“我工作的动力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像是某某那样功利“的味道。当然她可能不是故意的,功利也是我自己在理解时用到的词,相较于原文的reward-oriented带了更多贬义。

最后,虽然内向的人可能比外向的人更需要从这种状态中找到动力,但是其实不代表前者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能够发自内心地想要做一件事并且从中找到内在驱动力,不管对谁来说都是很理想的状态吧。哪怕是对奖励更敏感的人,一位追逐奖励带来的一波波多巴胺也是会累的。

我能做的也只是努力锻炼一些技能/爱好,然后尽力做到全情投入来避免从无聊到紧张之间太剧烈的波动吧。

+

参考资料主要是苏珊·凯恩的Quiet一书,外加一点Wikipedia的Flow (psycholog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