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
阿吉

站在边缘(正在写论文)的陌生人。 插画by turndecassette

The Loving Resistance Fighter / 读书笔记

从去年底开始到现在断断续续在Audible读(听?)尼尔·波兹曼的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娱乐至死,到现在不仅听完了那本,也跟着听完了他的Technopoly/技术垄断。

这里只是记录一下刚读完的感想,大多是赞同他的观点的。等订了实体书再好好读一遍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以下有些中英文夹杂,因为某些翻译过来的名词在使用时感觉稍微有点变扭。这是我个人喜好+翻译能力的问题。

The Loving Resistance Fighter

尼尔·波兹曼给对于想要抵抗American Technopoly的人们的一些启示。

首先,你必须是有爱的(loving)。哪怕周围充斥着混乱、错误和愚昧,你要谨记那些曾使美国成为世界之光的叙事和符号,并相信或许有一天她会有足够的生机再次做到这样。

作为这样的一个loving resistance fighter,你应该:

1)不关心民意调查,除非你了解这些问题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被提出。
2)拒绝接受效率作为人际关系的首要目标。
3)摆脱对数字魔力的迷信,不要认为计算足以代替评判,也不要把精确等同于真理。
4)拒绝把心理学或者任何“社会科学“放在优于常识中语言或思想的位置。
5)至少对进步这一想法保持怀疑态度,不把信息和理解混为一谈。
6)不要认为年长者无关紧要。
7)认真对待家庭忠诚和荣誉的意义;在“伸出手联系接触别人”*的同时,至少期望这个人在同一个房间里。

*“reach out and touch someone". 影射1970年代AT&T/Bell一系列宣传远距离通话的广告。当时的研究表明,人们不太能够接受打电话给远方的亲朋,认为它费钱又没用。于是AT&T推行了这个广告来试图改变人们对远距离通话的想法。结果现在我们也看到了,是很成功的。(先参考第四条波兹曼对社科研究的想法,然后结合波兹曼给出的第七条里的后半句话,想象一下波兹曼对这则广告的看法……嗯)衍生阅读:这个著名广告背后的故事是一通没有连线、打给已故父亲的电话。Ironically,以上所有信息来自于YouTube 算法在我打开原本的广告视频后推荐给我看的一篇采访。

8)认真对待宗教的宏大叙事;不认为科学是唯一能够产生真理的思想体系。
9)知晓神圣与亵渎的区别;不会为了追求现代性而漠视传统。
10)欣赏/钦慕技术的独创,但不认为这就代表了人类最高形式的成就。
11)不把科技当作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来接受。知晓一切科技,不论是IQ测试、汽车、电视还是电脑,都是带有特定经济和政治背景的产物。它们隐含大纲、动机以及哲学信条,或许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也未必,因此需要接受需要审查、批评和控制。

如果以上算是凑了十一条准则的话,下面这句可以算是一个总结。

与任何科技保持认知上以及心理上的距离,从而使其始终显得有些奇怪,而非必然或者自然。

——————

个人认为这些准则值得参考,结合前文也有严谨的思考和论证。我自己作为一个接受社会科学教育的人,同时也算半只脚踏进tech industry,心情稍微有些微妙。虽然波兹曼的某些想法,包括以上其中的几条准则我都不是完全同意,但是他的大多数想法都还是令我醍醐灌醒。更难得的是他的观点通畅地连贯起了好几个社会科学、媒体和设计研究中的大课题。比如教育、养老、(新)媒体科技,等等。

先不提不太同意的地方,只是理理几条我个人感触较深的。

2)有关效率。我在学经济时有过类似的感想。很多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中都假设人依据理性行事(理性选择理论里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当然现实中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也做不到完全理性,所以后来我选修偏向行为经济学的课,甚至差不多放弃了经济学……有点跑题了。

4)有关社会科学。现在很多人只要一听“心理学研究表明”,“经济学家表示”,“XX研究显示”,就不带脑子思考,毫无防备地开始接受信息的灌输了。我就不吐槽那些朋友圈里转来转去的文章,假设这些专家是靠谱的吧。很多研究是在非常具体的设定和严谨的假设下进行的,特别是那种用统计数据和计量模型的。曾经选修的专业课大佬在讲解他自己当初一战成名的论文,都反复表示得出的结论有很多局限性,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最终这个研究结果还是很容易被脱离上下文,单独拎出来用以佐证某某观点。于是当大众从某某报道或者某某公众人物那接触到这个研究时,他们听到的其实是带着传播者偏见的一个观点,而非研究所论证的道理本身(Cue波兹曼的偶像?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想到这一层,虽然感觉波兹曼对社会科学批判得过于严苛,也不得不同意,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有时太过盲目追从,反而需要用常识去想一想一切是否合理。

6)有关老年人。虽然自己还是“年轻人”,不过读到这一条还是觉得简短得有些悲哀。科技对于老年人来说似乎总是有些不公平的。新科技的发展应用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跟不上,更不要说许多并非数字原生代的爷爷奶奶辈了。几个大经济体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这也将是未来社会即将(甚至已经开始)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10)有关技术独创。感觉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对于科技的任何批判很容易被视为反对科技进步,或者否定科技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我对于自己到底属于乐观还是悲观一派一直拿不准,因为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回到科技更落后的时代,也不觉得未来社会应该放弃对于科技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和探索。但我还是习惯带着批判性地思考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并且如波兹曼所说,对于科技的阴暗面保留警惕,不希望一切完全依赖于科技。然后内心还是比较浪漫地对艺术有所谓更高的追求。个人感情除外,我还是高光标注这一条,因为波兹曼整本书的观点和目的也不是把科技进步一棒子打死,而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11)有关科技背后的隐含动机。参考我对于4)和10)的想法。我曾经以为科技可以被看作中立的工具,但如同任何媒介,科技本身携带着信息和偏见。我们应当抱有适当的警惕和思考能力。

对于波兹曼的总结,我感觉自己的确是下意识地在和科技保持一些距离。只是我还不能完全确定我应该抽身远远地观察(不会极端如波兹曼,据说他坚持不用电脑而是手写自己的书稿),还是更深地融入其中实践操作,然后继续带着批判性思考才会更有意义。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不论如何,科技都在更加全面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

参考资料大部分是尼尔·波兹曼的Technopoly(翻译技术垄断可能稍微有一些歧义?),加上提及的一些理论简单参考了Wikipedia,因为专业课学的东西都快还给教授了……

引用书中的文字部分参考了网上别人po的笔记中的中文翻译,集合我自己的理解翻译而成。一些地方也参考了Wikipedia,因为翻译能力有限有点拿捏不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