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蘇軾還在黃州的時候,有朋友來拜訪他。通報后,客人等了半天,也不見他出來。客人都打算回去了,才看見他匆匆忙忙地跑出來,連聲道歉。

客人好奇問他有什麽事。原來蘇軾到黃州后,度過一段茫然低落的日子后,便又重新開始形成另一種常態。作為這種常態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讀書。這是打小就養成的習慣,直到蘇軾後來身處海外島嶼,也未曾改變。

他曾經對人說過自己的讀書經驗,也就是後來很多人都看到過的八面讀書法。讀一本書,總要多讀幾遍,每一遍都抓住一個問題,按圖索驥。比如這一遍看官制,下一遍就看軍事,再來一回,則可能是典故、民生、天文、地理,種種不一,總之一次讀完便徹底掌握全書的一部分內容。幾次下來,不光全書都胸有成竹,還能以我為主,任意驅使書中內容,為我所用。

古人讀書,還講求誦讀,也就是大聲念,反復讀,最終達到可以熟記的效果。背誦是讀書的第一步。一般讀書人,可能只是記住了幾部基本書目,而那些記憶力好的讀書人,甚至可以整部背誦任一本書。

這一次,來拜訪的客人就在好奇下,見識到蘇軾的用功。蘇軾將所讀的書,變成一種類似記憶密碼的東西,拿出的本子上,都是幾個字概括書中一段內容,只要客人隨意說出一個字,蘇軾就可以滔滔不絶地背誦下來。

這是天賦的聰明,也是平常用心用功的結果。沒有天賦不行,沒有用心也不行。

這種功夫又被稱為童子功,在近代的中國學者中,也有這樣的功底,在一些當代編撰的軼事掌故里,還有這樣的記録。

不過,做學問、做人都是一樣,未必就只有一條路。蘇軾的名氣,固然是他天才縱逸,勃勃不可遏止,有其天然功用,可愚公移山,一斧一鑿,做一匹雖然慢卻不停的駑馬,一樣可以達到千里。

某位近代文史大家就是如此,在同輩人中,他一向被認為是一個駑鈍之人,他自己也承認沒有什麽天分,但憑着一股堅韌不拔的勁兒,終究還是做出了自己一番事業,與其他三位大家並駕齊驅,也不赧顔羞愧。

蘇軾也是一樣,後人評點他的詩文,各有各的評價,貶低他的一樣有,還是很有名氣的大人物。至於那些如杜甫詩中形容的,更是代代都有。但一個人能夠立住腳,特別是蘇軾這樣非正統的人物,能夠在不斷地攻擊下,依然保持一份從容和真誠,實在難得。

出版界往往有跟風的情況,比如林語堂的蘇傳,便曾經在版權期過了后,到處都是。而那種故意起一些“風雅”名字,或者刻意將題目改得更加“鷄湯”的,更是大有人在。蘇軾自然也逃不了這種命運,好在這也不過是歷朝都有的情況,無非現在更加浮艶,最終不過是回到紙廠,重新回爐變為紙漿而已。

讀其書,知其人,雖然赤壁懷古,千里嬋娟,名氣太大,可終究還是讀了他的那些不怎麽有名,或者沒那麽濃的文字,才更能明白其人。

知其巧,更需知其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