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假如你曾在我的身邊經過

人生際遇,很難講的,兄弟。

聽人講故事,會落淚,會擔心,可若是說了一個真事,卻假裝冷靜,偏偏不肯露出心底的悲哀和恐懼。

猴子們圍繞在死去同伴之旁,土埋了身體,只有尾巴還露在外面。

他們悲傷地不肯離去,忽然風吹來,尾巴動了動,它們立即拼命把土中的同伴挖出來,以為它又復活了。可這終究是徒勞,同伴并沒有一點回應,而原本的氣味也已經變成陌生的味道。

一聲長嘯。

猿猴的聲音,極為凄涼,所謂猿啼三聲淚沾衣,也是有其傳說。

有個大討厭的人,偏偏要捉住一只小猴子,帶在穿上。峽水湍急,順流急下,那可憐的猿猴母親,只能在巖壁上拼命跟隨,直到再也追不上,哀啼一聲,墜落水中。有人打開那母猿的肚子,發現腸子都斷成了幾節。后來,人們都極為鄙視憎惡這個大討厭,又據說,大討厭似乎也沒得到個什么好下場。

我其實并不認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但我知道,當年確實有人去深山里抓小猴子,還有抓小象,抓各種動物,為了吃,也可能是為了賺錢。

一個朋友和一群朋友閑聊,忽然就聊到了吃野味。還有人津津樂道地評點,哪一種更加好吃,哪一種則需要某某特殊做法。雖然我不是一個素食原教旨主義者,但也不會認為這種討論,值得人們欣羨不已。

聞其聲,不肯食其肉。

人心的柔軟,往往會因為隔了一層,便變得冷漠起來。

其實那些豢養的肉食動物,如牛羊雞鴨,又有什么罪行,一定要被人類各種地吃嗎?

記得戰國紛爭的時候,孟子便讓一位君王,忽然看到自己內心的惻隱。

君王從堂上看到一只牛,打著哆嗦,被人牽著走出去;他很憐憫這只牛,問:帶它去哪兒?

侍從們回答,這是要拿去作為祭祀的犧牲。

「放了它吧。」

但侍從們并沒有立即執行,似乎還在等著他說下去。

君王也意識到什么,接著說:「換一只羊吧。」

孟子就這樣引領君王,看到了自己的內心。

斥責一個惡人,總是最容易的。但讓這份惡,轉化為罪的意識,卻很難。

一個人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明白自己需要上審判的祭臺。

所以,宗教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告,末日審判一定會到來,而所有違背真理的人,必將進入最可悲的境界,甚至連懲罰都沒有。

但丁正因為如此,才會在自己的偉大作品中,新設立了一座凈化靈魂的地方,讓值得原諒的罪人,通過烈火的祭煉得到凈化。

這自然是一種關于世界的猜想。

在沒有證明之前,必然有人不信。

可對于宗教而言,這又并不需要證明,而只需要相信。

別再為此糾纏了,兄弟,我說的不是宗教,更非信仰,而是一種你我都有的人心。

普里什文說過:

「在春天,它們學會了,為期待那份美麗而歡呼雀躍。只是,樹木了解的只是事物的本身,只有人的心靈,才會去了解未知的事物。」

對于一些事情,我搖著頭說:我不信。

對另一些事情,我則不得不低下頭,謙卑地接受,這一切發生的——

春會到夏,夏會去往秋,秋則拜訪了冬,然后他們一起帶著我看到了最美好的季節。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