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想當年人

想當年人多半惹人厭,但我們身邊的想當年人,又多半讓我們同情。

前一點很容易理解。后一點,則必須年紀略大一些才懂。

其實所謂「想當年人」這個詞,我是從蔡瀾先生那里看來的。

他寫得夠風趣,我則讀得往往在痛快之余,又不那么自在。

這或許是因為所謂的喜劇,其內核大半是悲劇的原因。

正如蔡瀾先生自己所說,上了年紀後,自己也記不得某件事到底告訴過某人沒有,所以難免要在開口前,先問「那件事,我是否說過……」。如果回答是,則立即閉口,轉說其他。可他也說,要是對方聽過了,也要再聽自己講一次,則他也欣然同意,因為每次講述,都有每次的變化。這就像一個高明的說書人,平生所說不過一兩本,但每每開場,仍然高朋滿座。

但這也恰恰說明,不論一個人年輕時如何轟轟烈烈,到了暮年,仍然會陷入一種不斷對人說往事的狀態而不自知。只不過,有的人功成名就,則自然會在言語之外,多了許多值得探究的樂趣。正如當年唐德剛先生所做的口述記錄一般,即使是大名人,也一樣對這樣夠專業的知己,表示肯定。

沒有人是天生沉默的。

我們在看到他人默默不語的時候,往往自己心下要先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對于審問情報的老手來說,最關鍵的其實不是嚴刑拷打,而是如何讓人開口說話。

真正到死都沉默的人,其沉默的理由往往讓人不寒而栗。

好奇害死貓。

唯有歷史能解開一切的秘密吧。

只是到了那個時候,很多人的話,后人已經不肯去聽了。

話又說回來,讀了蔡瀾先生的文章,確實要如他一般告誡自己,切莫成為一個「想當年人」。

當年有多風光——其實這種自夸的風光往往都沒有講述得那樣揮斥方遒——如今講的人,便有多落魄。正如七老八十的人,仍要憑借青春時候的樣子,來博取一種贊譽。除了可憐,又讓人如何面對自己心中的印象呢?

一個人老了,自然也就老了,可一個老而能令人尊敬的人,比一個年輕人,要難以長成得多了。

說起來,文章也是一種抱怨,也是一種不滿,也是一種發泄。蔡瀾先生所見的,當時有,如今有,即使到了彼此都不在的地球時代,恐怕依然會有。這樣說來,沉默固然恐怖,嘮嘮叨叨,說而又說,無力繼續的,恐怕也不能算是一種美德。

同情我們自己吧,已經辛辛苦苦了大半輩子,或許還有很長時間等著我們,也可能只是短短一瞬,何必再用言語和沉默來驚嚇其他人呢?至于因為手中的小小權力,就百般折磨其他人,更是需要認真反省,堅決改正。

人生如夢,人生如戲,總之人生就不是它自己。

于是繼續翻書翻下去,看下一篇,看下一張,看他人所說的過去,而不是自己的重復。

我們都是普通人而已,喜歡看精彩的電視劇,而不是板著臉孔訓人的授課,更不會希望有誰用金錢和權力來強迫我們,俯首帖耳傾聽這老掉牙的重復笑話。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