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砍柴擔水

寫美食一定要吃過嘗過,否則必定顯得外行。

當然,如何寫,各有各的戲法,大可有自己的招牌氣象。但就像我們看推理小說,有本格、非本格;看科幻小說,也有硬與軟的區別,寫美食自然也是如此。

美食文字,往往很容易和鄉土聯繫到一處,但終究不是寫鄉情,更不是要寫其中的大道理。讀美食文字,最重要的就是看其中的「食」,而非其「理」。可這畢竟又不是寫食譜,因此,好的美食文字總是透着作者本人的經歷和涵養,着力而非用力,寫意但不矯情。

這才是讓人讀後脣齒留香的好文字,稱得上是美食文的佳作。

這就很難。

所以,真正能讓人記住,依靠寫美食成家的,往往都有一些大門豪戶的背景,或者就是文化中人。勞心而非勞力,稱得上是有閒,有趣,又有一種看得透、放得下的氣概才行。

我有一段時間,頗喜歡讀美食文字,買書都買了一條書架,林林總總,大大小小。作者的身份也各有不同,年老年少,過去人,當代人,職業五花八門,有的甚至稱不上識字。可見,有一段時期,這樣的文字是出版界的熱門,難免大家都要試試水。

記得還有一位年少多才的作家,當年在網上偶然寫上一段,大家都說好,於是出書,於是接連不斷地出書。我跟風買過,也算是也吃了樣品,又買了實貨。可惜,原本讀起來妙趣橫生的短文,一旦印成了書,就顯得單薄。那些天馬橫空,都無奈而成了一種無病呻吟。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後來,還是和其他書一起打包賣掉了。

書架上留下的,都是經得起反復閲讀的,寥寥幾家而已。

而當年的一時興趣,雖然仍不褪色,但也漸漸淡了,不再那麽熱衷。這一方面是自己性情轉移快,也是因為能讀到的,自己確實想收藏的,已經買了,再想看看新鮮的,卻極難有合意之處,反而由此出發,又買了一些關於食物文化、廚師操作一類的書,也算是長了見識,多了一些背景上的了解。

不過,話說回來。到底為什麽人們喜歡這樣的文章,而形成了一時的風潮呢?

這就像,我們在武俠衰落的大背景下,想弄明白人們為什麽曾經喜歡武俠小說到癡迷,無論條分縷析,還是刨根究底,最終仍只是一種似懂非懂。

當然,如果簡單說,概括說,很容易就找到各式各樣的理由。但我不喜歡這種概括,也不喜歡簡單。科學研究沒有歸納簡化,是不可能完成自身工作的。但人不可能永遠按照簡化的方式生活,恰恰相反,對於一個打算紓解人生的人來說,可能往往不可能在理性中去獲得解脫。

佛教的經文中,常常有不可思議的說法。

那麽「不可思議」到底是什麽?

其實就是一種不經過邏輯推證而形成的下意識反應。

但這種下意識,需要訓練。

比如瑜伽這種鍛煉身體,訓練心靈的方法,就在於讓人們放下思慮,而轉化為傾聽自身內部的聲音。

不假外求,師心于己。

當我們將自己更多地放在外部,去接受評價比較,然後形成自己對於「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判定,總是煩惱重重。因為外界是無法把握的,無論是笨拙呆板的低情商,還是順風順水的大聰明,我們只要將時間拉得足夠長,就能發現一個人的矛盾。

追隨外界的評價,就要接受外界力量的變化。風箏可以飛得很高,也可以飛得很低,但它永遠無法擺脫風的影響。我們在社會之中,同樣處於這種境界。而最可笑的又是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彼此作出評價,從而構成了這個外界社會,但這樣的社會,對於每個人都是一種煎熬。

所以,「為仁由己」,「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天又何在,正在乎我們自己的日用百行。禪宗說,未悟道前是砍柴擔水,悟道後仍然是砍柴擔水。

真正變化的不是我們的生活,而是我們如何賦予生活以意義的判定。

當我們終於明白了自己,那麽原本的砍柴擔水,就不再是一種疲憊身心的勞作,而是對自己內心有了聯繫和意義的一種「活物」。

但這很難。

所以,我們才會喜歡美食。

有人更喜歡聚餐式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認為這讓美食更加富裕價值。

但我認為,對於美食來說,一個人同樣可以得到其意義。或者說,恰恰是一個人的意義,才讓幾個朋友知己的聚會,得到了心底真正的聯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