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永無止境的職業

這是令人沮喪的。因為你在小說中尋覓到快樂的機會微乎其微。不是說小說本身技術退步了,而是你發現大家更加自我,或者說更現代化了。就連“現代化”這樣的詞兒都變得落伍了,真是讓人咋舌。在絶大部分時候,能在雜誌上看到的小說,都是超越平常生活的,我們看到的是陰暗墮落的都市和庸俗噁心的人物,以及一路向着致郁方向發展的故事。

我很同情這些故事里的人物,雖然他們都是虛構出來的,但很顯然,他們比那些文字後面的作者,更加值得同情。

過去可以影響現在,作者可以影響讀者,而作者也受到另一種壓迫——不是編輯——是一種莫名的東西。你很難說一個作者,認識到自己確實是一位作者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麽。我可以猜測,但也無法確認,因為作者本身並不能等同於寫字的,甚至也不能等同於講故事的人。作者是一種職業,按照定義來說,它最開始是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的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作家,到了越近的未來,已經泛化和弱化了它的定義,一切以寫作為職業的人,似乎都可以稱作作者、作家了,於是也就有了另一種自稱,比如碼字的。這自然和科技發展下,導致書寫工具發生變化而產生的,但這種自我貶損的稱呼,其實背後仍然折射着一種界限劃分——比如我們都聽說過的,肉食者鄙。

小說本身就是一場夢,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都希望大家處於夢中,好好做夢。但很可惜的是,無論作者,還是讀者,最好的狀態可能也只是半夢半醒,對於文筆拙劣的作品,我們為了能看下去,是給了自己暗示的,忽略掉那些可疑的添加劑,而吃下去能騙過舌頭和胃腸的流水綫食品。而在另一些時候,則是因為一種文化底層的宣傳和鼓動,從而讓我們即使保留真實的味覺,卻還是大無畏懼地吞下那些別樣的食物,無論是什麽感覺,都很糟糕,可仍然要露出值得討論的笑容,表示自己對於一種文化的認同,進而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心理優勢。

真的是優勢嗎?還真不見得。

人類喜歡喜劇,是一種不需要解釋的事情,就像說人性本善一樣,大家都很樂意接受這種設定。但要反過來說,人類喜歡悲劇,喜歡恐怖片,就顯得違反直覺,於是總有一個個人,來證明人性本惡,也有一群群的信徒表示認同,並且用自己的經歷來證明,確實如此。

是嗎?教導孩子的人,總會面對這樣一刻,如何告訴他,如何去描述這個即將踏入的成人社會,是不是還讓他保持一顆良善的心靈,還是將他的童年徹底打碎,以避免那些陌生人,用更加無情的方式來捶打他、塑造他、改變他,最終讓他成為一個喜歡現代主義小說的讀者。

伍爾夫,是一位天才的評論家——我不評論她的小說,不是因為貶低,而是因為我還沒有讀過——她有着自己心中定義的理想讀者,也就是普通讀者,這是讓我們心有慼慼然的事情,也是讓我們疑惑的事情。因為,從任何定義上來說,這種理想讀者,都不是和我們嚴絲合縫地重合。可以說,讀者從沒有像今天一樣被要求,被定義。想再像前輩那樣,張嘴哈哈一笑,然後交換麵包和故事,便得到了單純快樂,太難了。

每個作者都希望會這樣:儘管這本小說開頭讓人難以理解,結尾讓人難以理解,從開頭到結尾的過程,也一樣讓人難以理解,但讀者只要習慣了它對現實的描繪,就會發現它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卡夫卡不想讓自己的作品流傳下去,我認為果然是卡夫卡的明智,而他的好友最終違背了承諾,我也只能承認,即使是卡夫卡式的明智,也不可以改變命運。

從這一點來說,卡夫卡描繪的K,也就成了自己的寓言。

任何作者都希望得到反饋——但請注意,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更希望得到正面的反饋,而不是盡心盡力地批評,即使這些批評更有益處。因為作者在大部分時間,就算他們寫出了能夠換錢的作品,也是一樣缺乏自信。是的,不用懷疑,即使什麽硬漢、鐵人,也是如此。無論是崇拜者禮貌逢迎,當面告訴他是一個天才,而這些作品又如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還是私下裏被他聽到,一些不留情面,近乎陰陽怪氣地嘲諷和譏議。總之,作者隱藏的時候,是缺乏自信,卻依然保有熱情的。但一旦露出了頭,就像收割過莊稼的田地,那個留下的稻草人,只能忍受一切風吹雨打,要麽倒下,要麽腐爛,而被遺忘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能夠退下來的人不多,畢竟作者和那些永無止境的職業一樣,可以干一輩子。

讀者可以離開,作者卻只能苦守,甚至都不知道守了些什麽。幾乎每個讀者,雖然未必理想,但都要在作品之上增加自己的解釋,解釋千變萬化,而作者無論是認可還是不認可,都無力反駁——這與活着還是死了無關。

我很難想象,在這個時代,到底最後留下來,像那些經典一樣被後人所反復閲讀的,到底是哪些人。也正因為這個疑惑,我也認識到,自己也是一位普通讀者,雖不理想,仍在解釋。

那些生活在擁擠航髒的都市,看着天空陰霧,喝着下午茶,然後看到現代社會的垃圾逐漸堆滿每一處地方的人,會想着透一口氣。但今天的干淨整潔的倫敦,是不是就是他們所希望的呢?我們留給未來的是什麽呢?毫無疑問,千百萬個知命或不知名的作者,憑着口口流傳,最終印刷出來的作品,在研究史中佔據一席之地。但那些能被普通讀者記住的呢?那些等到只剩下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還能被知曉的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