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怎麽讀古文

本來這個問題是不該產生的,對於母語來說,原本就沒有讀或不讀,日用而不知,自己不必刻意,也就學會了。

但自從產生了古文,也就必須學習了,因為不學不懂。

可這又是一種誤解,彷佛必須有了專門的教學,纔可以入門。老師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但不能讓我們不走路,飯怎麽吃,終究還要自己去吃,這纔是關鍵。

從這一點來說,這篇文字也本不用寫,因為讀了再多,還是要自己去讀的。

一切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莊子在書中寫了很多寓言,每一個都不是在正面談他心中的道,但每一個都能讓人若有所悟。

讀古文也是如此,不必把它看得太新鮮,畢竟我們每個人能夠懂得應該學一點古文,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人人都要吃飯,也人人都要穿衣走路,至於說話,也原本不是天生帶來,總要從爸爸媽媽開始。

不妨回憶一下,我們怎麽學會說話的,怎麽學會吃飯的,怎麽學會一天天成熟。

有人在開始的時候,就去學習語法音標嗎?就去討論冷熱生熟嗎?

讀古文也要先去讀,一路讀下去,不怕不懂,就怕不讀。

天底下的書很多,但也很少,在古文的學習上,也是如此。最多畫上三四年時間,就能基本上讀完該讀的古文了。而這不僅僅是掌握了一種“語言”,還是掌握了文史哲兼通的道理,這種道理歸結到一個人的修身處事上,對我們安放自己的心,大有益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的煩惱,大部分來自於不學,而非不思。正如佛教對於思的定義,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充滿智慧地思考。同樣無論儒釋道,都有的一門修心養氣的學問,也都是在讓我們的思考可以回到正確的道路上,道路在哪裏?還是需要去讀一下古文。

自然,總有人要問,難道懂得這些道理,一定要讀古文嗎?

當然不是。道理是相通的,無論中西,無論古今。當我們能夠生起一種追尋大道的心思,那麽大道也就會來到眼前,我求仁,仁至矣。特別是佛教這樣的宗教,其實對於文字本身的要求並不高,很多禪師,都大字不識。

因此,讀古文並不是一種絶對性條件,任何將道理說得雲山霧罩,然後又涂脂抹粉,打扮成神聖的模樣,都是在欺人。

不過,既然要讀古文,還是要回到我們開頭所說,先去讀。

那麽知道了應該讀,還是一臉茫然,總要有個次序吧?

我先要說的,就是:沒有次序。但可以先找到一塊容易踏足的地方,哪個適合你,先要自己去看看。這時候,就要從選集開始。一般來說,最容易找到的是《古文觀止》這樣的通用讀物,可以用,但不必一次就通讀下來,雖然應該先讀先秦兩漢的文章,但從唐宋大家開始,也挺好的。但時間下限最好不要再往下遊移了,循河而上,最好還是在源頭向下看。源頭何在?就在先秦時代。

那時候的文字,是不在意于文字,而在於道理上。所以,這些內容,顯得不刻意,質樸生動,帶着每個作者的氣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每個作者,都很真誠。這一點,可以等到而後看明清兩代文字的時候,對比一下。

詩書禮易春秋,這是古文的源頭,但我們讀古文最好不要上手就去看這幾本。後來的啓蒙,給出了經過驗證的門徑,也就是先從四書,我的推薦是從《論語》《孟子》開始。

一般來說,沒有基礎的話,可能會覺得這兩本書太“碎”,不成系統,沒關係,先讀下去,前面不知道某個人是誰,後面不清楚為什麽會有這樣說法,都不用管,先讀,反復讀。如果能在閲讀的同時,挑出自己喜歡的一些段落來背誦記憶,那是最好。但要是記憶力差,也沒關係,慢慢讀下去,總會記住一些東西。這就是讀古文的基礎,也是我們今後再擴展下去的基礎。

這時候,我們就有了縱向和橫向兩個擴展方向。

縱向就是向前后延伸到《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古書上,這裏有一本《禮記》,雖然編集晚,但內容很重要;橫向就是左右推展,到其他諸子,比如《莊子》《老子》《韓非子》。這時候,讀起來會比《論語》要難,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上的困難,還有學術思想本身的困難。解決的辦法還是和上面一樣,先去讀,不用着急這裏不懂,那裏不懂。讀下去就好了。

這裏還要特殊指出一點,那就是不要以為這些書內容很多,恰恰相反,我們今天覺得書很厚,完全是因為今天的書裏大多都帶有註解,如果真去數數字數,你在對比一下手頭的書籍,就會發現這些書本身——太少了!

讀完這些書,最少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這是就普通人來說的,能夠用功的,不在此列。

這時候,就該向下一個朝代擴展,也就是進入史學範疇,雖然之前的《春秋》《左傳》這樣的作品,也是史學大作,但對於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還是要數《史記》。這是奇書,橫跨經史子三門學問,成就一家之言,打通了先秦各家學說,而且對於後世的“古文”,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不過讀這本書,一般來說都會去看選集,即使不是選集,恐怕看的也大多是列傳。尤其是表,基本上會被普通讀者忽略。我這裏要說明的,就是讀《史記》可以先看本紀、列傳,省略其他,但最終還是要回來都看的,而且僅僅看本紀、列傳,不能說看完了《史記》。

等到看完了《史記》,可以去看前四史的其他三部:《漢書》《三國志》《後漢書》,也可以直接去看《資治通鑒》。可以說,《史記》《資治通鑒》,是必讀的兩本書,雖然後者的篇幅實在很長,但所花費的時間是一定值得的。

看完了這些,大概還要再花兩年左右時間,如果時間不夠,也許要更長,但最多三年也就夠了。

注意:這裏是讀,而不是研究,更不是做學問。所以,讀懂讀不懂,直接看過去,不必細究。還有這些書,都有一些不能不讀的古人註釋,但我的建議則是,能看一下,當然必要,但若是不看,也是可以的。因為在這個階段,重要的是先讀一遍,而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細扣。

當然,這種方式,其實用時多,但收穫小,很像用網眼大的漁網去捕魚,除了一些大魚,其他什麽小魚小蝦,都遺漏了。但我自己的體會是,讀下去更重要,特別是對於沒有專門教授,沒有相應學術條件,又缺乏專業教師的時候,讀下去遠比學深了更重要。

那麽這時候就可以繼續順流而下了,也開始接觸到“集”的概念,一本是《昭明文選》,非常重要的文學選集。但我並不推薦直接去讀這本書,最好先跳到唐朝看韓愈、柳宗元文章,然後再去宋朝看歐陽脩文章,也就是唐宋八大家。不過,不必全看,可以看選集。但對於韓愈最好看全集,雖然也有應酬文字,但韓愈的文章確實難得,不是後來人可以匹敵的。

這時候,就可以再回頭讀一下詩歌了。其實詩歌本身,也可以與之前的文章同時讀。除了一些重要的選集,李白、杜甫一定要讀。而且最好讀全集,而不是選集。其他詩人按照自己的興趣所及,能夠讀全集就讀全集。還有魏晉的陶淵明,非常值得一讀,包括詩文。

之後,便是隨意瀏覽了。除了回頭去再溫讀先秦各家文章,也可以再繼續擴展到那些小一些名氣的諸子,還有魏晉的一些大家,唐宋的名家。然後再推移到元明清三代。

其實不用讀到這裏,在先秦徜徉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明白後面要讀什麽了。入門雖然很難,但要是入門,又不必猶豫徘徊。這就像,禪宗常常有這樣的故事,屠夫可以在肉案前得到,也可以被打得頭上一個大包的時候得道,還可以只是偶然間聽到講法,便悟了。

不要怕浪費時間,放輕鬆。

最後再補充一下所謂版本問題,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並非專業人士,最好還是選擇帶有註解翻譯的版本開始,比如三民書局的那套今注,或是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的全注,一般這類大型古籍出版社,都會有一些成套的古文叢書,非常適合。雖然有時候也會良莠不齊,但開頭先從這裏開始,並不是壞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