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
澳門學16號

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蘋果停刊 澳門人失去了什麼

事實上,回歸後蘋果日報一直是澳門最受歡迎的香港媒體。
作者:廖志輝(澳門學16號創辦人)

今天,香港蘋果日報在未開審與定罪的情況下,被港府凍結戶口而宣告停刊。一海之隔的澳門,有人因此拍爛手掌慶祝「毒果」收檔。夏蟲不可語冰,這篇文章並非要寫給他們;相反,如果是對蘋果又愛又恨,或許會想知道蘋果消失後,澳門人也失去了什麼。

表達另一種生活觀點的機會

事實上,回歸後蘋果日報一直是澳門最受歡迎的香港媒體。例如2013年澳門大學執行的民調顯示,紙媒當中蘋果日報以44.2%閱讀率排在第二,蘋果動新聞則以29.1%位列網媒第一;在2017年另一民調,即港澳網媒早已百花齊放,傳統媒體也在急起直追的時代,蘋果動新聞仍以15%受眾率,與澳門第一官媒澳門日報的網絡版平起平坐。

澳門人不愛自家媒體,除了因為本地題材缺乏,當然也有對黨報一言堂的疑慮。是以,當今天討厭蘋果的人在社交媒體慶祝「毒果」停刊,其實也代表另一部份的澳門人,失去了透過蘋果日報表達另一種觀點的機會。

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是否認同蘋果的報導方式,這幾年它一直站在言論自由與民主抗爭的最前線,而自由與民主在港澳沒有分別。面對那些不公義與無以名狀的時刻,不少澳門人是靠按下蘋果報導的分享鍵,作最安靜的陳抗。這種在民主社會習以為常的表達方式,在非民主社會卻彌足珍貴。

蘋果消失後,若在茶餐廳遇上滿口歪理的言論,我們將無法再優雅地攤開一份蘋果日報以示不滿。

至於那些一直受政府資助豢養的本地媒體也休想取代其位置,因為選擇蘋果,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選擇。

一個相助的媒體

澳門人失去的另一東西,是一個會出手相助的媒體。

2014年,兩萬澳門人走上街頭將惡法推倒。如果沒有蘋果等港媒報導,「反離補」的組織者將極難在一個星期內迅速將動員資訊傳給所有澳門人。同樣地,沒有蘋果主動採訪動員組織「澳門良心」,面對當時澳日等官媒極力為法案護航,澳門人也將難以明白法案通過的嚴重後果,甚至可能連週日有遊行也蒙然不知。

如此街頭就只會剩下支持法案的「江門同鄉會」,而不是兩萬澳門人。

澳門新聞能成為頭版,絕對是絕無僅有(Image:蘋果日報)

有人會說諸如東方、太陽等港媒在「反離補」有更大影響力,但這些媒體各懷鬼胎,只有蘋果確實與本地抗爭者建立合作關係。幾年前,我曾因為研究反離補運動而訪問當時的主要組織者,他第一個提到支持澳門抗爭者的媒體,便是《蘋果日報》。

當本地媒體缺乏監督能力,蘋果一直在幫助澳門人在關鍵時刻發聲。這個道理,在兩年後的「暨大一億」遊行亦同樣出現。

蘋果消失後,其他敢言的港媒也可能陸續消失,往後澳門人只能靠自己。

與香港的距離變得更遠

最後,蘋果的消失,也代表雙城的距離越來越遠。

在政治冷感的澳門,大部份人不會主動觀看政治新聞。軟硬內容具備的蘋果日報,其實一直提供我們下一代認知民主價值、與香港同路人connect的機會。

去年一篇針對澳門大學學生政治觀點的研究表明,高達76.9%受訪澳門學生閱讀蘋果新聞,而澳日則只有42.1%;這些學生,也更傾向支持香港的民主運動。

誠言,人們對資訊的渴望永遠存在,即使蘋果消失,只要港澳兩地仍能自由交流,早晚也會有媒體填補蘋果的位置。但媒體公信力需要時間培養,在位者卻已蠢蠢欲動。

我們在早前的分析已提到,今天港澳兩地的政治議程在當權者眼中早已分道揚鑣,動機不同的政治議程也將深深影響我們下一代的行為、觀點與價值。無人能斷言港澳關係將往何處去,但若要維持目前的同氣連枝,無疑只會越發困難。

蘋果的消失,也一同帶走許多東西,然澳門人也許仍未清楚。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已產出25篇澳門研究創作。你可以這樣支持我們:

https://bit.ly/3uHxd5U

👉「澳門學16號」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caolog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

澳門學16號

四個社會科學和歷史背景的作者,嘗試訴說一座名叫「澳門」的看不見的城市。它的故事不止關乎自身,也關乎背後的帝國和邊陲。 👇我們的故事|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 https://linktr.ee/macaology_empire

43252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