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恒
劉有恒

以理工求真精神從事三十年學研的文史工作研究,尤精學術辨偽.辨偽內容遍中國音樂學,崑曲學,文學及戲曲學,史學,中國古典學及經學,與佛教史.及新詩創作人,出版著作計數十種.並天文物理研究者

『三監』偽史之源流辨正~~兼談清華二偽簡《繫年》誤用『三監』而證乃今人偽造

『三監』偽史之源流辨正~~兼談清華二偽簡《繫年》誤用『三監』而證乃今人偽造

一、 開場白:清華二偽簡《繫年》誤用『三監』


2011年12月上市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裡,收了《繫年》一篇,其中的第三章如下:


『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上宀下彔]子耿。成王屎伐商邑,殺[上宀下彔]子耿』


上段文字裡,二次講到一個西漢末年成帝時代始出現的『三監』此一名辭,而且『三監』的出現還有一段演進的過程。茲分析如下:


二、先秦有關管蔡之亂之記載

有關於西周歷史上,在周武王死後,周公攝政時,其兄弟管叔、蔡叔和受封的紂王之子的祿王武庚疑周公想取王位而代之,故而起事,在東周時代的《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指出了:


『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內中講到周公時『二叔』的亂事。

而成篇於東周戰國時代的《尚書‧金縢》也指出了:『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按,今本竹書紀年雖內容有後人虛加,但因古本竹書紀年今殘太多,而其中己殘的內容實已混入今本竹書紀年,其出於西晉出土先秦魏墓,今本竹書紀年指出:

『成王二年: 奄人、徐人及淮夷入於邶以叛。秋,大雷電以風,王逆周文公於郊。遂伐殷。成王三年: 王師滅殷,殺武庚祿父。遷殷民於衛。遂伐奄,滅蒲姑。』內容亦全無所謂『三監』之名。


到了西漢初年司馬遷寫《史記》時,查證了《左傳》《尚書》等史料後,記下了:


《史記‧周本紀》:『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記‧管蔡世家》:『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


等於是把《尚書‧金滕》所講的『管叔及其群弟』及《左傳》所講的『二叔』亂事,明白講出了是管叔、蔡叔和紂子武庚祿父的亂事,但沒有講到『三監』之名。


『三監』之名,如下所述,早先是把《史記》所講的武庚及管叔及蔡叔講成是『三監』,當然看起來怪怪的,武庚是前朝商紂王之子,被周武王受封統治商民,他自已就是被管叔及蔡叔監管的對象,把他當成監管商遺民的『三監』之一,自是無史識及史才的認知了。


三;西漢武帝時代以後的《逸周書》創出『三叔』說——『王子祿父』、『管叔』、『蔡叔』


在武帝年間,於河間獻王不明不白而死後,其門生完成其王道理想的《逸周書》[1],在《逸周書•作雒解》裡寫出了:


『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連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武王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肂于岐周。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於畢。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殷。殷大震潰,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而卒,乃囚蔡叔于郭陵。凡所征熊盈簇十有七國,俘維九邑,俘殷獻民遷於九畢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周公敬念於後日,予畏同室,克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中土……。』

此時創出了『三叔』之名,但是『三叔』仍是指『王子祿父』、『管叔』、『蔡叔』,見於『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而卒,乃囚蔡叔于郭陵』即知,故先有『三叔』說再進化到『三監』說。


四、到了西漢成帝時,張霸創『三監』說,但未明講三監是誰


此一缺乏認知的『三監』說法,實開啓於《書序‧大誥》:『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按,《書序‧大誥》既創出《史記》及先秦所不見用的『三監』一辭,故知《書序》必晚於《史記》,而孔安國早死於《史記》成書前,可見《書序》當然不是孔安國所著,不然司馬遷何以未見『三監』之名,而在《史記‧周本紀》裡講的所見古文尚書的《書序》是:『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而未用什麼不倫不類的『三監』一辭。

那麼這個今傳的《書序》實是西漢張霸所偽造,此段事實記於《漢書‧儒林傳》『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並。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並謀反,乃黜其書。』

於是知成帝時的張霸始用了『三監』一辭,而偽《孔傳》之出,既是注偽《書序》的,乃更晚於西漢成帝年間的張霸百篇書序的時代了。


五、出於成帝時代之後釋張霸偽書序的《偽孔傳》釋『三監』為『管叔、蔡叔及商(祿父)』


而出於西漢成帝張覇百篇書序出世之後的《偽孔傳》解釋說:『三監,管、蔡、商。淮夷徐奄之屬皆叛周。相謂攝政。黜,絕也。將以誅叛者之義大誥天下。陳大道以誥天下,遂以名篇。』此偽孔傳一見即知內容是以《史記》的管蒙之亂為依據。故雖立『三監』,但釋《書序‧大誥》『三監,管、蔡、商』,指三監仍是管叔、蔡叔及商人的紂子祿父武庚。


六、班固釋張霸偽書序『三監』之名,內容是紂子武庚、管叔、蔡叔

到了東漢王充《論衡•恢國篇》言:『周成王管、蔡悖亂,周公東征。』此仍是同於《史記》說法,沒有霍叔與亂,只有管叔及蔡叔。


班固在《漢書‧地理志》指出:『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國是也。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於雒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班固釋張霸偽書序『三監』之名,內容是紂子武庚、管叔、蔡叔,一如《史記》。

七、在東漢時的《偽孔傳》裡始以『三叔』為———管叔、蔡叔、霍叔


《傳孔傳》完成於魏代的王肅,但其實他也是有整理在他時代之前存留引用的成書於西漢張霸百篇偽書序之後到東漢直到他之前的儒者所偽造的書序傳。在這個東漢到魏王肅之間的《偽孔傳》,以下這些釋文的完成時間當在班固《漢書》以後,此時就出現了霍叔此人當成『三監』之一了。於《偽孔傳》裡釋《尚書‧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為『武王死,周公攝政,其弟管叔及蔡叔、霍叔乃放言於國,以誣周公,以惑成王』。


又,《尚書‧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羣弟乃流言於國』,於《偽孔傳》釋為『武王死,周公攝政,其弟管叔及蔡叔、霍叔乃放言於國,以誣周公,以惑成王。』《正義》引鄭玄:『流公將不利於孺子之言于京師,于時管蔡在東,蓋遣人流傳此言於民間也。』而鄭玄於其已佚尚書注裡並未指有霍叔。

《尚書‧金縢》:『曰公將不利於孺子』,於《偽孔傳》釋為『三叔以周公大聖,有次立之勢,遂生流言。孺,稚也。稚子,成王。』


清代崔述《豐鎬考信錄》卷四:『《史記》......皆與《左傳》文合,而無霍叔。其尤顯然無疑者,《管蔡世家》稱「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下云「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稱「封叔處於霍」則不言是,然則霍叔未嘗監殷明矣。』崔述亦是為學看得明白之人。

八、鄭玄合併《漢書》及《偽孔傳》『三叔』實『三監』即管叔、蔡叔、霍叔。


鄭玄《毛詩譜》:『庶殷頑民被紂化日久,未可以建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監,使管叔、霍叔、蔡叔尹而監教之。』鄭玄合併《漢書》及《偽孔傳》『三叔』實『三監』即管叔、蔡叔、霍叔。


所謂是伏生門生後人所著的《尚書大傳》:『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然後祿父及三監叛也。周公………殺祿父,遂踐奄。』又用『三監』,而且排除祿父,把管叔、蔡叔、霍叔相當於『三監』,雖未明言,實已作此解。故知所謂《尚書大傳》實被鄭玄時代以後的後儒增加,其今日存佚文的版本完成應在魏晉以下。


於是傳承到現在,若學者未能把『三監』出處源流仔細考查,於是都幾乎一致把所謂『三監』依鄭玄定論而錯認為先秦真有此『三監』及內容是管叔、蔡叔及霍叔之名,而不知此一『三監』偽史的形成的流變。在此一不求甚解的文抄公式學問之下的顯例,就是此清華偽簡的文本寫手,也因史識之缺而錯成一個樣了,如前層層剖析,可以知『三監』之名,最早始於西漢成帝時張霸偽造的百篇書序內,司馬遷所見孔安國的古文尚書及舊書序,如《史記‧周本紀》所引並無『三監』之稱,而只有管叔及蔡叔此二監商遺民而已,自不會有什麼不倫不類的『三監』之稱了。

但是今人所偽造的清華偽簡二《繫年》時,對『三監』一辭的源流不查,泛泛下筆依『三監』偽史寫偽偽周初史之下,把西漢才出現的『三監』之稱用在號稱出土先秦楚墓的偽清華竹簡《繫年》的第三章內而成文以愚人。而於是,正見清華二《繫年》原來是今之不學所偽造的。更不要談其內文還講商之遺民殺『三監』而造反,更是嚮壁虛造之偽言偽史了。(劉有恒,2020,4,25於台北)






















清華二偽簡《繫年》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上邑下](殷),乃埶(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寶蓋+彔]子耿。成【13】王屎伐商邑,殺[寶蓋+彔]子耿』

『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寶蓋+彔]子耿。成【13】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寶蓋+彔]子耿』




————————————————————————————————————





《殷周金文集成》編號8.4140的周成王時的太保簋上的銘文:『王伐彔子[左耳右口],且厥反。王降征令於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迎大保,賜休餘土,用茲彝對令。』由於錄國謀反,周王討伐錄國,不料途中生病,於是返回都城。周王遂派大保也就說召公率兵平定。大保不負聖望,完成討伐之命。周王親迎大保,並將餘(地名)地的良田賜予大保。大保因而做此器謝恩銘世。

1964白川靜《金文通釋》卷一上指即紂子武庚祿父.王輝《一粟居讀書記(三)》(2011)則認為只是商王宗族.

《今本竹書紀年》『受子祿父,是為武庚』彔子[左耳右口]乃祿父晚輩.

1993張亞初《太保罍、盉銘文的再探討》《考古》1993年 第1期

『彔即武庚祿父。其子聽就是太子聽觚(12。7296)之太子聽。此銘講武庚祿父之子太子聽隨其父反叛周王朝。』


,和1991殷瑋璋、曹淑琴《周初太保器綜合研究》考古學報1991:1,

『對於銘中的“彔子”二字,我們同意武庚祿父說。』

轉引自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8頁。張亞初解釋為“錄即武庚祿父。其子聽就是太子聽觚之太子聽。此銘講武庚祿父之子太子聽隨其父反叛周王朝。”殷瑋璋、曹淑琴則認為此銘“錄子”就是武庚祿父[2]。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6月北京第1版,第34頁。白國紅指出,大保簋為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其銘文有“王伐錄子 耳口(此字左耳右口,張亞初等釋為“聽”)”。而梁山七器中的另一器銘文有“王伐天子 耳口”,意指只有王子祿父堪當“天子 耳口”稱謂。周人對殷商保留天子名號的容忍,體現周人之優容政策。

雖然《史記》、《系年》等文獻都認為武庚被周人誅殺,但《逸周書·作洛》中卻有“王子祿父北奔”的說法。《尚書·大誥》中有周公東征後北方東方民族大遷徙的歷史,顧頡剛等歷史學家從《逸周書》中推斷武庚反周失敗後北奔,《史記》中記殷後有‘北殷氏’,《左傳》中記周初燕和肅慎之間有殷人的‘亳’,《呂行壺銘》中記周康王曾遣伯懋父北征,《陳璋壺銘》中記亳邦後屬於燕,《國語》和《書序》中記錄周王朝極拉攏肅慎。

通過眾多史料的對照,顧頡剛作出一假設:周武王封武庚於邶已在殷京畿北部,當周公東征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武庚逃奔到周人統治力所不及的地方燕之北、肅慎之南的一個地方,另建亳都,國號北殷,地點約在今的遼西一帶。周人對當時位於遼東半島的肅慎表示好意以共同對付北殷;延至周康王時,伯懋父北征,聯合了燕和肅慎夾攻北殷,北殷滅後加封給燕,所以燕的北境在西周初期已發展到東北。殷人隨武庚北移的很多,殷人繼續留居遼東和朝鮮半島的北部,成為當地的土著,在東北亞各族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史書記載召公姬奭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受封於薊(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北燕)。但他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任職,輔佐朝廷,也就說召公極其後代分封于燕地,但是為何屬於召公的梁山七器會在山東出土呢?


管子學刊 >2013年1期 >

張懷通“三監”人物及其結局“三監”指的是管叔、蔡叔、霍叔,沒有武庚,在傳世與出土文獻中,以今本《逸周書》中《作雒》的記載為最早.《作雒》是製作於春秋時代的篇章,因而所載“三監”人物相對較為可靠.“三監”叛亂被平定後,霍叔可能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懲罰之後被封于霍山之下建立霍國.管叔、蔡叔在武王之世都沒有受到封建,被冠以管、蔡的稱呼,可能是因為其子嗣在成王之世被封建于管、蔡的結果. 由『三監』二字即知清華二偽簡《繫年》係今人所造偽簡及偽史


《墨子•耕柱篇》言:“古者周公旦非關(管)叔,辭三公東處於商奄。人皆謂之狂,後世稱其德,揚其名,至今不息。且翟聞之:爲義非避毀就譽,去之苟道,受狂何傷。”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孔傳》:“辟,法也。告召公、太公,言我不以法法三叔,則我無以成周道告我先王。”《釋文》:“辟,扶亦反,治也;《說文》作壁,雲:必亦反,法也;馬、鄭音避,謂避居東都。”




[1] 見劉有恒:〈由『五均』看《逸周書》一書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門下所完成〉一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