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絮
杯絮

人生必然是風雨飄搖 只是我被怎麼搖跟你怎麼去搖 基本上完全兩回事

大醫院小醫師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水管一直推公視的舊節目給我,我就慢慢看,剛好看到有大醫院小醫師,這是當初侯文詠寫的書被改成連續劇,看了之後有很多感觸。先講年代,當初是兩千年上映,我十歲,裡面很多東西我都有印象,call機,公共電話跟各種造型的有線電話,CRT螢幕,傻瓜底片相機跟幻燈片。跟我同年的人大概都有機會用過或看過這些東西,通訊硬體的部份,剛好我大伯也是醫生,常常就是掛一支call機在腰間,當初行動電話才商業化一兩年,一般人都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昂貴高科技產品,打手機也非常貴,不過我十歲的時候家裡為了要給老人家方便聯絡,就有辦手機,家裡比較富裕的同學也會有,從這一兩年開始有什麼學生在學校傳簡訊傳到帳單幾千塊,就是因為七十個字的文字訊息要三塊錢,跟同學聊天電話費就會炸掉,總之兩千年的時候用call機跟室內電話還是比較符合大眾習慣。

彩色幻燈片也是當初很潮的器材,因為不像一般的黑白負片底片,幻燈片是用彩色正片底片拍的,只要照光就可以直接看到全彩的圖,不要講當初,我現在拿到小小張的全彩底片仍然會感到很驚艷,是一種在小小的世界裡偷窺微縮世界的迷幻感(但這年頭大概是很難有人有機會獲得這種東西)。現在正片的價格大概是負片的兩倍(或更貴),要沖片也比負片貴,我之前買過一卷但都放在抽屜沒有拍,我想以後也不知道會不會拍。我媽是一個喜歡趕流行的人,出國玩也都還會買國外的紀念品跟幻燈片,就跟戲裡的設定很符合,以前家裡也有幻燈片機,雖然我不知道幻燈片可以自己做,還是只能買別人做好的,但總之家裡有。

至於電腦跟CRT螢幕,也大概是我小二就開始用,1998吧我記得,我爸是高職電子科的老師,除了電腦,音響放大機家裡也有買過整組的,我還記得我第一張放進去的CD是周杰倫的范特西,還是同學用電腦燒給我的,現在想起來還真是不懂,我同學怎麼有辦法自己燒專輯還可以分送給別人。那時候離現在也已經二十幾年,但好像才一下子而已,似乎小時候的事情都記得特別清楚,也覺得這些年的時間都好像只是昨天,沒有感覺時間有過的這麼快。

除了裡面的物件,演員的陣容在現在來看也都是很神奇的組合,起先我是看到馬志翔有演才特別看,他在完成KANO的製作之後有變比較大咖,但不曉得他最早演什麼戲起家,剛好看到演員名單才決定點進去看,結果裡面還有藍正龍跟竇智孔馬國畢,真的比較知道這些人的戲大概是兩三年後,不少偶像劇找他們拍,才開始認識到他們,其中少部分配角的出現真的是各種彩蛋,戴立忍很強,尤其他在這個年代已經算是長輩級的人物,在裡面僅是客串兩集,演一位大老級醫師出來提點年輕人,然後竟然還有趙哥,我想大部分人認識他都當他是搞笑演員,查了一下沒想到他很早就在演藝圈工作,很出人意料。另外還有一些客串的女角,尤其我以前看短篇家常劇跟偶像劇就很喜歡張本渝,也有客串小護士。馬國畢是綜藝節目裡有印象他在旁邊當跟班,沒想到他也有主演過偶像劇,藍正龍就是後來的各種偶像劇定番,看這些早期的電視劇,就好像在看台灣的活歷史(跟自己的童年)。

然後,其實想好好來講一講的,還是這個主題,醫學,還有醫師人生的部份。講真的,作為一個在台灣升學主義下還活下來的人,在階級的認知上,學習成就在人生路上勢必是一個重點標記,尤其高二時我爸過世,唯一可以讓自己重新找回重心,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就是認真面對眼前的課業跟考試,用好成績升學來證明自己希望自己想好好替家人努力的心(不是說考好可以光宗耀祖什麼的,沒那麼厲害),因為家裡還有阿公阿媽,如果自己可以不離開家鄉,考上離自己實力一段距離,要很努力念才能錄取的學校,或許在未來幾年,都還可以陪伴家人。在那段過程中,我一部分產生的蠻偏差的價值認知(現在想想可能真的有點PTSD),但也有一部分,讓我很景仰可以考上醫學系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就好像是沾滿了生而為人很難獲得的天資還有家庭資源的一群人,不像自己在滿是無助的狀態下拼了命也沾不上邊。

當初準備考試的策略,是捨棄生物換取數理高分的空間(因為學醫要多考生物但我覺得分數會因為這樣變低所以專心念理科後來也確實這樣錄取自己的目標學校),這些年來沒念生物也變成自己的一個小遺憾,覺得很多東西都沒辦法用生物的sense討論(現在有在看一些開放式課程加減補一點)。認識的同學中,有些人為了念醫學系,重考三年才錄取,沒錄取的也有出國念的。也聽到不少朋友在大學畢業之後或者唸到一半休學,重考醫牙或後醫後中,就可見很多人對這個職業還是很有憧憬的。我如果當時再多花一年重考,其實也可能只會在錄取的邊緣,但會不會上,真的不知道。中間的過程有思考過,如此充滿夢想的科系,我多拼一兩年還是可能卡在錄取的邊界上,甚至也可能不想讓自己去低就理工科系,這種患得患失的感覺會讓人很不安。當初給自己的解套邏輯是:如果真的進醫院,那樣的工作環境我不喜歡,只能面對各種身體不好的人我覺得很沈重,必須面對生死我可能也沒有準備好,種種。總而言之我後來就跟醫學界無緣了。

當然這部份在大學畢業後的這些年,我也重複檢視了很多東西,別的不提,就先單純談職業這件事,其實我也發現,就算在求學的時候,錄取醫學系被視為難如登天的光環,所有人都會吹捧,學校會貼紅榜,也會贏來所有人的稱羨跟讚美,但真實的人生必然不只錄取,還有往後的訓練、工作、生活。仍然有朋友作為一個醫生,卻打從心底無法喜歡這個職業而很難受。面對生老病死這樣沈重的話題,我自己也很難透過學校的訓練就克服,加上我也大概知道自己一點都不喜歡這個職業圈跟文化,那就跟我念完理科卻不喜歡科學園區的工作一樣,專業的訓練不見得讓我更加喜歡這個專業,反過來看,我在乎的是那些知識面的累積,還有要怎樣讓自己過的健康,之類的事情,這些東西講白的就是自己可以到外面書局去買醫師國考的書回來看,或者上網看人家開放式課程的教學,畢竟真的沒有那個使命感,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在自己單純想知道的知識上,還是勝過去考一個科系但不從事這個行業來的合乎報酬率吧。

這部戲後面一直哭,不管是感情糾葛的來來回回,還是生離死別的無助與困難,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些橋段太煽情,但我個人這兩年開始淚腺有打開,很容易哭,所以前前後後眼角也是濕潤了好幾次。

如果大家有空也是可以去看一下,感受二十多年前的台灣還有電視劇的時代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