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從「是見證」到「作見證」:四月之聲 | 金馬達基金公告 NO.44

我們該如何面對、理解這個消失的春天?在 Matters,有越來越多的作者,寫下他們的見證

徐賁在《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中寫道:「在對人道災難的記憶中,最能幫助受害者重新找回生命意義和做人尊嚴的就是我在本書第二輯一些文章中討論的『見證』……任何親身經歷過苦難的人都是苦難的見證人,但是即時在苦難過去之後,也並不是所有的苦難見證者都能夠,或者都願意為苦難作見證。在『是見證』和『作見證』之間並不存在著自然的等同關係……『作見證』的是用文字或行動來講述災難、並把災難保存的公共記憶中的人們……從『是見證』到『作見證』,是一種主體意識、道德責任感和個人行動的質的轉變」。

四月已接近尾聲,許多人說「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少了一个春天」,我們該如何面對、理解這個消失的春天?在 Matters,有越來越多的作者,寫下他們的見證。本期金馬達將延續上一期的主題,整理、收集所有與此次上海疫情封控相關的日記,還有那些被刪禁卻又不斷被重新備份、分享的聲音,我們一起作「作見證」的見證。

一、四月的日記

上海市民足不出户的日常 4月20日(手写版) —— By @Assisi

作者從4月8日開始記錄「上海市民足不出戶的日常」系列,近四篇是手寫版拍照上傳。在最新一篇日記中,@Assisi 寫到:「這是一個歷史時刻嗎?人們會忘記嗎?我希望是一個歷史時刻。但是,這就像八九年的事件一樣,這並不是一天一件事名垂青史,而是一個階段,整個階段是一個故事。」。


成团记——上海疫情日记系列之二 —— By @小游

2022年4月的上海,想吃薯片你需要做些什么?

非常詳細、寫實的疫情日記。想吃薯片的 Y 需要成團團購,但「4000元起送,800配送费」;故為此成立了一個「薯片群」,但在成團到真的送到居民手上之間,需要承擔供貨商到顧客之間的所有工作;經過一系列的驚心動魄的盤問、關卡,2022年4月的上海,終於吃到薯片的 Y 實際上完成了一次 “Mission Impossible”。「从一点半到七点半整整六个小时,Y体验了Amazon、Walmart等一系列公司物流仓库工作人员的工作」。


2022上海疫情日记:即使年轻,也要守望相饿 —— By @木村香

tinder上划到一位大哥,他说他是清零派,我说我是蛋黄派(好饿)。

在兩三年後,人們對病毒的恐懼並未減少,「事情发展到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只剩下清零和共存这两种选项,似乎无论是哪种选项都没有完备的预案,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你接触的基层也会跟你说“等上级指令”」。


上海封城记 | 邻里关系和饮食生活 —— By @斯汀的事务所

关于物资供应环节中极其重要的团购,我注意到我们小区团购的团长大多是女性,包括我换了好几次物品,对象也基本上是女性。组织团购其实不简单,跟商家沟通,组织几十个人团购,等待卡车,整理订单,分发产品,这里面许多环节要求许许多多的沟通,组织能力和耐心。女性力量在这次防疫封城中,展现出很棒的协调物资和沟通的能力。

@斯汀的事务所 封城下的生活被撕裂為線上與線下,而這種撕裂正暗示在緊急狀況下社會安全網有許多漏洞,「疫情的最大代价恰恰是由社会最弱势群体在承担」;另一方面因為封控下的現實生活不得不進行以物换物、團購,再加上做核酸與遛狗,作者與許多其他上海市民們都開始與自己從不認識、沒有交流的鄰居開始接觸,也有許多良善溝通,或許這已是整個四月極少數的慰藉之一。


周圍有雞蛋 —— By @ale

“我可以給你八個。”

一段發生於2022年4月的上海的對話記錄,作者用「價值六十塊錢的拉瓦薩」,換來了意大利鄰居的八個雞蛋。同樣的生活記事還有《11號樓的家事》,謝謝 @ale,能夠讓我們看見最日常的敘事。


二、「四月之聲」

在四月,很多聲音震動人心,卻又迅速消失。一些用戶把這些重要卻又被刪除的聲音,放上Matters,備份、儲存。

我在方舱,看见老人们的孤岛求生 —— By @我没有名字

2022年4月17日,上海定下20号全面清零的目标,并临时发布政策「应收尽收」。我在阳了10天转阴之后,也上了那一批的转运名单。居委发微信和我说,没办法,临时收到的命令,连残疾人都要运走。「连残疾人都要运走」,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六个字里面背后意味着什么

本文為進入方艙的作者 @Hayami 所寫(但因為網絡原因無法成功發在站上),記錄方艙裡「老弱病殘的生存狀態」。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佈後留存了40小時,獲得 1000+ 萬閱讀量,一位讀者留言「那篇文章已经上千万人心里的区块链了 永远也删不掉」。


李承鹏 | 上海是预示未来一百年的大河 —— By @李承鹏

《白鹿原》里有这么一段:几十年后,红卫兵们从原上走下来,挖开了朱先生的墓,正在批斗骸骨时,发现一块砖,正面写一排小字:天作孽,犹可违;反面也写一排小字:自作孽,不可活。红卫兵们怒不可遏,把砖头扔在地下,那砖忽裂成两半,原来是夹层砖,中间赫然写着一排字: “折腾到何时为止”

本文發於4月21日,在朋友圈短暫地轉載一陣後 “Not Found”。


轉載文章#19 上海逝者 —— By @戰地島民KMnese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本篇文章原發於4月14日,整理所有當時已知的、在這場上海封控中因新冠疫情以外原因而失去生命的人,在微信公眾號發佈後也已被刪禁。


评新编历史剧《上海的新衣》——这场闹剧是时候结束了 —— By @浊风绝响

上从100%到99%,这1%代表了从必然到可能,水能覆舟亦能翻舟。虽没跳脱出规律,但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這隻溫和的影片在4月22日晚上開始在微信朋友圈大規模傳播,人們如兩年前轉發《發哨子的人》一樣開始與系統、與算法比接力賽。這篇文章附上了 Youtube 保存版。

圖片來自微博,作者見水印

胡雪杨:春天对你如此厚爱 —— By @jnq

八十年代初白桦写过一篇小文《春天对我如此厚爱》,是说《苦恋》被毙后他依然有众多知心者支持关爱。兹改一字作篇名,向白桦致敬。

本文發於4月15日,文辭激昂、深摯,在微信公眾號平台上發出後,不過多久即被刪除。


上海疾控中心录音 —— By @Polk

关于“有用的知识”,其实就是“无症状和轻症”,居家隔离是更优的选择,因为这个病也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像对付感冒那样就可以扛过去;如果都弄到方舱医院,条件很差,也不会有什么治疗,反而不利于病人康复。

一段與上海疾控中心通話的錄音,於4月2日起在網絡中傳播(後澎湃新聞表示將會開展調查)。


封城-气愤的上海大爷 —— By @Polk

大爷是东北的叫法,在上海浦西的话叫「啊呀」,浦东的话叫「大大」,这些称呼确实很绕啊。这个视频另外一个人用的是浦东的方言,而浦东感染最严重的地方是北蔡镇,所以我猜测这位大爷就是北蔡的。

影片中的「大大」指著天空中在飛的麻雀說自己像在監獄,並大聲喊出「要講科學的嘛要講道理的,這樣搞有什麼名堂!」。


茨威格(Stefan Zweig)在《昨日的世界》裡開篇便寫道:「縱使我們今天懷著惘然若失、一籌莫展的心情,像半個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淵中摸索,但我依然從這深淵里不斷仰望曾經照耀過我童年的昔日星辰,並且用從父輩們繼承下來的信念安慰自己:我們所遇到的這種倒退有朝一日終將成為僅僅是永遠前進的節奏中的一種間歇。」。但比起這樣的寬慰,人們更加記得的是在完成此書兩年後的 1942 年,茨威格與妻子雙雙服毒自盡,那個「死於昨日世界的茨威格」。

於是看到了書中的另一段話:

「我們感覺到了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張力,永久的新情況帶來的恐懼深入我們肌體中的每一條纖維。我們時日中的每一刻,都與世界的命運連在一起。我們帶著苦痛和樂趣,經歷著遠遠超出自身生活小圈子的時代和歷史,而我們的前人只局限於自身的生活當眾。因此,我們當眾的任何一位,哪怕是這一代中最微不足道的人,對真實世界的了解也會千百倍地勝過我們祖先當眾最睿智的人。但是,這不是我們白白得到的禮物,我們為此付出了不折不扣的代價。

我們都在為眼下的生活付出代價,一些人犧牲至生命不存,一些人失去自由、選擇與決定。也許我們都將安撫自己「一切都會過去」,也許更多人留下的是「這個世界會好嗎」的疑問(乃至質問);我們疲憊地見證循環,又在循環中 Be Water 找到可以撬開鐵板的縫隙;希望中隱藏著一絲絕望,絕望下仍有一點不願放棄的希望。

願我們都活得磊落真誠。

註:一樣歡迎大家將自己的記錄放上文字、影音、圖片、鏈接都能容納的 Logbook2.0 中,令技術與文字共同賦權,永久上鏈。如果你希望把你的紀錄放上Logbook,請留言,我們將把一本名為「抗疫日記本」的Logbook 傳給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