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ce
Silence

成团记——上海疫情日记系列之二

(编辑过)
2022年4月的上海,想吃薯片你需要做些什么?

Y想吃薯片。

两个月以前,这意味着打开手机-点击购买-在家安心等待;或者打开房门-骑上单车-立即就能吃到。而在2022年4月15日的上海,薯片连同其他一系列的零食,成了奢侈品,生活非必需品,“矫情”。

Y认为自己必须行动起来,以积极的探索来消除弥漫的无力感。第一个问题,怎么样找到供货商?她略作思索,打开了淘宝,搜索“品客薯片”,并将发货地锁定在上海。上海发货意味着这些网店的经营者应当是在上海有货品仓库的经营者。一些店铺和物品详情即刻出现在眼前,她开始一一联系客服,询问在上海是否可以团购。尽管多数店家发来自动回复:上海疫情,暂时无法发货;但是很快,一家店的客服发来了联系电话,Y顺利的和供货商S接头成功。

S告知,目前4000元起送,800配送费。

这意味着,Y团购通关的第二步,是在社区内组织认购,达到4000元起送线。这可真是个全新的组织任务,缺乏任何经验的Y只能冥思苦想,这几日参与团购的运作过程里的每一步。边想边做,她首先在楼栋邻居群里询问了意向。很快,两个比较积极的邻居B&C便联系了她,随即提供了好几个社区团购群的邀请。接着,Y依次在不同的团购群里发出了薯片团购的信息,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引流链接,效果并不显著。

Y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群接龙”小程序,在小程序里发起接龙,添加商品详情,还可以直接购买,避免直接的金钱交易。在她一条一条添加商品信息的同时,无数团购群中涌现了一个A,她问Y,是否有薯片团购的群呢?由此,出现了组织认购的第三个办法:建群。

Y、A、B成为了薯片群的原始三人。很快,又有一个偶遇薯片信息的邻居J添加了Y,大概是看出Y极不熟练的广告和表现,她开始热心帮助Y。她提醒Y,首先,可以在不同的团购群里发送“薯片群”的二维码,因为直接发群接龙信息和广告很难取信于邻居;其次,在发送薯片群二维码的同时,可以加上一张商品图,更加吸引人。J更积极的转发这些信息,很快,“薯片群”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J和邻居C互相认识,他们成为了“薯片群”发展壮大阶段、到处广而告之的核心人物。完善了群接龙的所有商品详情后,团购很快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起来。群公告成为了向群内所有人公开讯息、沟通消息、解答问题的快速途径。Y来回穿梭在接龙的团友和供货商S之间,随着邻居们对于团购生活的熟练,纠纷和疑问也并不太多。大家只是默默的加入群、默默的下单,尽可能的不给团长带来额外的负担。

参团人数很快超过Y的预估,最后15日11:00pm截单,整整有70单,达到了7000多的金额。缺乏经验的Y也将供货商S提供的所有零食都添加了链接,为第二日的分配工作埋下了雷;Y整理了订单的总额发给了供货商S,而她保证,17日周日会送货。


很快,15日夜S便提醒Y,16日周六就会把薯片等一干零食送过来。因为上海政府的政策瞬息万变,很有可能周日就不能送了。夜里Y从成团的成就感里清醒过来,开始担心货品的质量、接下来分配的问题和可能遭遇的售后问题。Y这才意识到,自己承担了从供货商到顾客之间所有的工作——一个人当起了一整座超市。

16日一早,S便告诉Y,目前上海路途不是很畅通,她由宝山仓库运往闵行的货品,几乎是过一个街道就要被查一次。Y也很快在邻居群里收到消息,居委要求所有快递物流人员必须要持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证明才可以下货。

下午1:15分,Y接到了快递员M的电话,飞速奔向小区门口。在联系快递员卸货的整个过程里,Y坚持的是一套“浑水摸鱼大法”。这个方法的要义在于尽量避免“make a scene”,而是要让自己尽可能的隐身、不被保安物业居委的人注意到你。

Y先去居委会居委会借一套白色防护服,在一片混乱之中,Y径直走进居委,理直气壮的要求防护服,对方询问的时候,就立刻说已经和某某某交代过出去拿团购物资了。至于这位某某某到底知不知道,居委和物流每天面对太多的人根本记不过来,他们只需要一个名字来转移自己肩膀的责任,至于这个名字背后的事实,他们没什么可能耐心和你核实。

穿上防护服出门后,Y的第二关又来了。门口的保安收到的要求已经变成了快递物流人员必须持24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报告才能卸货。而凌晨两点钟做了核酸的M,报告还没有出。这也就意味着,24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对于快递小哥们来说,基本上等于Mission Impossible。这个时候,Y又一次使用了糊弄大法。在和保安、物业对峙的过程中,千万不要make a scene,让他们记住你;而是糊弄糊弄,如果不行就立刻走开。门口的快递物流穿行不息,你只需要走到某个他们不容易注意到的死角,接着就开始卸货。卸完之后,Y便开始了疯狂整理的过程;期间走过来的另一个保安问到,你扫码了吗(验证了核酸报告是否是24小时内)?Y答道,扫过了呀。保安就走开了。


从一点半到七点半整整六个小时,Y体验了Amazon、Walmart等一系列公司物流仓库工作人员的工作。核对总的订单、核对每一分订单;开箱、按订单分拣货物,并极力保持清醒。腰背很快开始酸痛,而工作内容则完成的很缓慢。Y带了笔、印有所有订单的便签本、以及邻居C提供的剪刀和垃圾袋。这是一个非常机械却又非常耗时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Y目击了社区门口的生态,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世界。24小时核酸报告的苛刻街道规定,直线加剧了门口物业保安与前来送货的快递小哥之间的矛盾。而在这类矛盾的解决办法中,快递小哥很难使用浑水摸鱼大法,因为他们通常一人一单,很难不引起保安的注意和驱赶。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两类做法:一类是温情脉脉法;另一类则是“make a scene”。

第一类,主要属于常年在社区运送快递的小哥们;他们手握24小时核酸证明,但是这类证明往往到了晚上就过期了。保安就会热心的提醒这群人,在来送第一单时截屏,后面出示截屏就好。这里面以京东小哥D为代表,他似乎已经非常有经验,遇到被拦住骂娘的骑手们,还会温言安慰,告诉他们大约下午四点、五点去做核酸,第二天就能拿到24小时内报告。京东小哥从下午1点一直待到下午四五点去做核酸,这段时间,即使快递员和保安发生冲突,他也总会在其间沟通协调,宽慰双方;看得出D是个非常温柔的人。他对着快递员说,这些保安也只是按政府的指令办事,你又和他们吵什么呢?即使是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他还能保有和气与耐心,实在是难得的品质。

第二类快递小哥,则是性格火爆脾气很大的类型。他们之所以生气的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只要前一天做核酸的时间晚了点——考虑到他们总是不停的奔波在送货的路上,第二天就面临着明明做了核酸但是对方却看不到核酸结果的局面。而且对于一个个人而言,48小时与24小时,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区别。然而辛辛苦苦骑了几公里到这,却不能送,这种“白跑一趟”的感受,确实很差。另外,保安往往也口气不佳,直横横的,小哥走近些,他们便直呼:不要过来!不要过来!不要过来!以至于后来报警的一位小哥直言,他们把我当病毒!

这类小哥,往往会选择报警,单是我在那儿的6小时,就有两个人先后报警。前一个运气不佳,警察来了,物业的头头也来了,街道规定在那,警察正儿八经的按规章出警了解情况,反而是物业保安占理,小哥最后只能作罢。

后一个从报警人到警察都很有策略,最终成功把东西送了进来。成功的小哥在报警时就开始上纲上线,“我来送药的、救命的药,不让送,老人万一三长两短怎么办”;一会儿又说“警察同志,这些人太不尊重人了,把我当成病毒,怎么能这样子”。保安倒是一直假装不在意,三三两两的互相打气,“本来就是政府的规定”。随后不久,警察来了,这个警察不像前一个警察那样正式,反倒是拿了小哥的药,径直走到保安面前递给保安,让他们拿进去。保安还在嗫喏,“可政府规定的24小时核酸……”警察倒是干练的只丢下了一句“拿进去”,转身便走了。等警察走远了,几个保安聚做一团,骂了几声“好了嘛!到底是听警察的还是听政府的!干脆不要管了!”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在中国的对垒,事实证明,只有不正式才能办成事。长期下来,钻空子、找关系,自然成了面上的规则了。

而更多的小哥,既不是温情派、也不是刺头派;往往是发现自己不合乎规定,略作停留便走了。而保安对待这些人,那句“政府规定的24小时核酸”则讲出了理直气壮,甚至有些盛气凌人的口吻;与讲给警察时的唯唯诺诺相映成趣。有时保安话多两句,直接戳破了政府的意图:“24小时来不及,政府就是要让你送一天休息一天,看不出来吗。”


先将薯片、星巴克、蛋糕、饼干、速食面按口味分好,再用纸箱、垃圾袋打包成份;接着用记号笔写上楼栋门牌号;最后用小推车分了十几次拖到了所属货架。整整六个小时之后,总算是收尾了。

结果,人的行为总是避免不了犯错,这边多送了些,那边少送了些,拉拉杂杂的琐碎没完没了。自己买了三箱薯片,打包到最后却只剩下一箱,混混沌沌之间也不知道把自己的薯片送去了哪里。最后,17日一个半天我又忙于互相搬运,奔波在处理售后的路上。整整三天的团长生涯就此宣告胜利结束,做完以后我立刻想要申请退休,再也不想重头来过了。

很有必要声明一下:

除快递员M与D之外,本文中所有其他在过程中帮助过我的邻居和供货商,都是她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