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樓C室
9樓C室

蝸居斗室,隨讀隨想。

自由不求人——讀《The Fear of Freedom》

即使面對大國崛起,專制政權屢創經濟奇跡,民主制度仍然值得宣揚,就在於每個人對自我、成長和快樂的追求在制度裡都得到尊重,而不是將集體意識加諸個體一味強調服從、義務和犧牲。
Caption from Routledge

書名︰The Fear of Freedom
作者︰Erich Fromm
出版︰Routledge (London)
版次︰2001年 (原著1942年刊)
ISBN︰9780415255424


許多批評或猜疑民主選舉制度的人都會以納粹政權和希特拉作例,希特拉透過民主選舉取得權力固然是無須置疑的史實,但這不必然就是民主制度的缺憾。這本寫在二次大戰烽煙驟起時的書,既是美籍猶太人Erich Fromm反思納粹政權的作品,也是後來社會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社會學)不可不讀的經典。

Fromm雖然師承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但在分析納粹政權何以籠絡人心時卻沒有脫離社會脈絡。整個分析框架要先從歷史說起,在以往的鄉村甚至原始生活,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關係使個體成為合眾的一部份,然而當這種生活被資本主義和都市化取代後,每個個體就成為經濟體系的小齒輪。

所以現代都市裡人們的冷漠和自私其來有自,因為即使我們生為有完整個性和自由的人,但社會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期望和價值並不相稱,特別是將個人成就或成功的準繩完全繫於經濟條件和物質生活,未獲取社會主流價值加持而又渴求的人便迫不得己關注自身,設法「上流」成為社會認可的成功人士。當然,我們都有向社會主流價值說不的自由,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隨心享受獨行獨斷的無拘無束,懶理世俗主流的流言蜚語。

如是每個人追逐其中,就像是在經緯分明的跑道上互相競爭的跑手,不但沒有趨向共同目標而團結的可能,個體更在過程中承受無以復加的不安感、無助感和疏離感。而吊詭的是,資本主義和經濟體制其實就是由人們創造出來的,但這頭巨輪運行日益急速,最終卻脫離人們的控制,反使人們被資本主義牽着走。

當人們選擇臣服在資本主義之下,就會產生一種失去自我的被虐傾向,任由資本主義和經濟體制的「大腦」即國家和當權者所擺佈。當權者發號施令不會是絕對命令,往往是巧言令色搬出關心民眾福祉的招牌,有時未等到財爺鼓勵大家買樓增加對所在地的歸屬感,社會主流價值一早看風轉舵,總之有沒有父幹都好,成功上車就是享譽社會的楷模。買樓雖然一擲千金,但當刻決定可能毫無理性只隨社會主流論述人云亦云,既然大家都說買到樓是成功人士,於是就買樓了。

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經濟陷入泥沼,物價飛升既令藍領階層苦不堪言,亦令白領階層的中產生活面臨危機,繼而墮入主流價值經濟掛帥的自我質疑和焦慮。大家懷疑人生到極致,納粹政權就在這個背景下拿出自強富國的願景乘虛而入,再藉選舉攀上權力高峰。說穿了這都不是民主選舉制度的錯,而是選票背後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虛怯與不安。面對另一次世界大戰在即,Fromm提醒每個人都要自發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身份意識,只有反躬自省持守自身,才能察覺一般常識(Common sense)其實從不common,背後的權力操弄往往威脅我們的自由。而面對今日犬儒當道、極權再興的後真相時代,同樣的提醒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似乎一語道破人類文明命途多舛,始終都是那個老模樣。

Fromm在書中揚言「Positive freedom consists in the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the total, integrated personality」,因為自由的精髓從來不在於我們免除制約或其他形式的桎梏(Freedom from),而是我們如何克服伴隨獨立而來的孤獨、通過理性思考自發去創造(Freedom to)。因此即使面對大國崛起,專制政權屢創經濟奇跡,民主制度仍然值得宣揚,就在於每個人對自我、成長和快樂的追求在制度裡都得到尊重,而不是將集體意識加諸個體一味強調服從、義務和犧牲。

Know thyself,這句希臘時期以降的雋語,說明了自由的意義,亦隱含着自由的代價。畢竟,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免費午餐的,就當爭取制度自由的社會運動可以free-ride,自己的自由終究都要自己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